在野外的戰場環境中,好好挖掘戰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可以隱蔽自身防止暴露目標,更重要的是保護自己免受敵軍火力的打擊。沒有恰當構築掩體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二戰時期,英軍達拉謨步兵團的下士肯尼思·洛弗爾(Kenneth Lovell)回憶說,曾有兩名士兵拒絕將自己的戰壕挖得再深一些,當他在敵軍炮火結束後巡視時發現這兩人的腦袋都被彈片削掉了。
在義大利,美軍第36步兵師(“德克薩斯”師)的一個重武器連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少尉特雷弗·埃文斯(Trevor Evans)回憶說:
“樹上掛著巴祖卡火箭筒和步槍……官兵們的面孔都已僵硬發黑……他們當時已經開始挖掘散兵坑,但他們只來得及挖到1米多深,地面上到處散落著C級配給食物。我推測該營指揮官一定對此感到非常愧疚,因為他沒有及時設定警戒崗哨。該連的許多散兵坑都是沿路挖掘的,因為在那裡挖掘比較輕鬆(土質較松),但這樣做是錯誤的。德軍坦克在用機槍猛烈掃射他們之後,開下公路用履帶將路邊的所有散兵坑都碾成了粉末。”
當需要臨時性就地隱蔽時,士兵們會用隨身攜帶的掘壕工具(並非大多數英軍步兵都隨身攜帶大型鶴嘴鋤或鐵鏟)立即挖出一個極小的淺坑作為自己的隱蔽之所。如果無法挖掘這樣一個淺坑,士兵們會立即躲藏到距自己最近的天然溝渠中,在義大利的安齊奧地區,由於當地的天然溝渠的深度都很淺,美軍部隊不得不研究出一種動作幅度很小的行走姿態(即讓雙腳在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交替向前滑動),這種動作後來被稱作“安齊奧懶漢移動法”。
美軍步兵在迫切需要臨時性掩體的時候會採用爆破法。此時需要將幾百克TNT炸藥埋入一個大約0.3米深的洞穴中然後引爆它。爆炸後會出現一個剛好滿足應急需要的避難淺坑。截至1944年,美軍發現從心理學角度講,身處單人掩體中計程車兵防禦力很弱,雙人掩體(兩名士兵可以交替休息和站崗)可以更好地保持士兵計程車氣。
儘管美軍的後勤補給非常充足、技術水平也很高,並且連隊對爆破法也很鼓勵,但一個坑仍舊只是一個坑,這一點得到了美軍第26步兵師一等兵埃格(Egger)的日記的印證,他對11月份的雙人掩體有如下記錄:“雨仍在下,陣地裡的水位正不斷上升。為了不躺在水裡睡覺,我們必須不斷向坑內增加草皮。當時我們已經不再向外排水,因為我們所在的散兵坑已經被鋪墊得快和地面持平了。”
第26步兵師的少尉奧特斯(Otts)對幾個星期後位於吉沃瑞莊園(Givery)附近的陣地有如下回憶:“士兵們開始著手挖掘雙人散兵坑。因為雨還在不停地下著,士兵們用各種可以找到的物品遮擋自己的散兵坑。但這樣做並不足以做到絕對防漏,雨水仍不斷從坑壁滲出,負責站崗計程車兵因此不得不經常用自己的鋼盔向外舀水。這一帶的稻草很多,這讓我們可以將散兵坑變得溫暖乾燥一些。”公平地說,按照奧特斯對自己的描述他實際上原本是一個“對挖掘過敏的人”,這讓他有時在一些簡陋之極的散兵坑裡禁不住要把自己的雙臂向上舉出坑外以免碰到四壁。然而到冬天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一名挖掘戰壕的高手,他發現雪天比雨天更讓人容易適應,因為散兵坑在雪天裡要更乾爽一些。士兵們的保暖問題主要靠三明治似的頂棚和坑內的毯子解決,奧特斯當時在身上穿了三層內衣(兩件冬裝和一件夏裝),一件毛線衫,一件野戰夾克、一件作戰夾克、兩條褲子、襪子、手套、一頂毛線帽子和一個鋼盔。他將自己穿上這些衣物再罩上一件大衣的形象形容為“極為臃腫”。
根據1941年冬季的戰鬥經驗,1942年版的《德軍冬季作戰袖珍手冊》中承認在冰凍的十分堅硬的地面上必須採用與通常完全不同的防禦設施。在冬季應該用鋸斷的原木捆紮堆砌成一道U型工事,並在牆壁上預留一個或更多的武器射擊孔。在工事表面堆積積雪不但可以增強陣地抵禦敵人炮火的防護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可以讓陣地難於被敵人觀察到。在陣地上覆蓋一塊灑滿白雪的白色布匹會讓整個陣地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挖開積雪將沙包直接堆積在堅硬的凍土層上但同時確保沙包頂部與積雪齊平也能起到類似的偽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