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小例子開始,為你一層層揭開“教育地圖”,靜下心,慢慢看……
逆向提問的回答思路
有位深圳的媽媽對我說,她6歲的兒子看起來總是暈暈乎乎的,說話莫名其妙,有時候會讓人哭笑不得。我問她具體的情況,她舉了兩個例子。
比如,媽媽開車的時候,母子倆曾有這樣的對話。
兒子:“媽媽,車燈為什麼會閃?”
媽媽:“要變道。”
兒子:“為什麼變道就閃呢?”
媽媽說:“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兒子:“為什麼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媽媽:“我們要變道了,當然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呀!”
孩子又重複了一句:“為什麼要讓他們知道呢?”
媽媽覺得孩子有點不可理喻。還有的時候,他坐在車上說:“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
在媽媽看來,孩子的話純屬胡說八道。
聽完,我問媽媽:“關於開車變道的事情,你覺得孩子是故意搗亂,還是真的不懂呢?”媽媽說:“他應該懂了吧,我已經說得很明白啦。”是的,我們以為自己說得很明白,孩子就應該懂,其實並沒有解開孩子心中的疑團。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對媽媽說:“估計孩子沒有理解變道和閃燈之間的關係,一個6歲的孩子,沒有開車的經驗,他的理解非常簡單:變道就變道吧,為什麼要閃燈呢?還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關他什麼事兒?”媽媽說:“看來他可能真的不知道。”變道的時候要閃燈,讓後面的司機有心理準備,避免發生碰撞——對成人來說這是常識,對孩子來說,這是新知識。那麼,如果用講解常識的方法去講解新知識,孩子肯定會覺得雲裡霧裡。
我告訴這位媽媽,對於新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是什麼”,還要讓他理解“為什麼”,這才算真的講明白了。比如這個交通規則,你前面給他講了半天,只是回答了“是什麼”——變道要閃燈,但沒有回答“為什麼”——變道與閃燈之間的關係。
媽媽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我告訴她一個思路。我們不妨逆向提問:“如果我們不閃燈,後面的司機不知道我們要變道,假設他又開得很快,會怎樣呢?”孩子思考一下通常能想出答案——發生碰撞。然後可以問孩子:“兩車碰撞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險?車會受損,人也會受傷吧?有什麼辦法能避免碰撞呢?用招手的辦法有用嗎?用喊話的方法能聽見嗎?你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這樣慢慢引導,孩子會發現,閃燈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聰明的方法。然後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繼續觀察:除了變道閃燈,還有什麼時候要閃燈?每種閃燈的含義是什麼?道路上方的各種標誌,以及路面上各種線分別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呢?沒有會怎樣?透過這一系列的觀察和討論,孩子不但瞭解了完整的交通規則,還理解了每項交通規則背後隱藏的智慧和祝福。孩子自然會認識到,交通規則是保護大家的,他也會更願意主動遵守交通規則。
你有沒有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我們都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態度,希望孩子愛學習,卻常常忽略另一個問題:有的孩子很想好好學習,也付出了很多時間與精力,結果卻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光有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好奇心,這是學習能力的發源地,從出生的那一刻,學習就開始了,孩子在一刻不停地探索這個世界。遺憾的是,這種探索的本能常常被人為扼殺。學習能力最大的殺手,就是輕視孩子的“為什麼”,漠視孩子的困惑。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會問一些可笑的甚至沒法回答的問題,比如:鳥為什麼會飛呀?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長呀?石頭為什麼沒有腿呀?人為什麼會死呀?星星為什麼那麼小呀?土裡為什麼能長出小草和大樹呀……
被孩子問煩了,我們常常敷衍孩子說“本來就是那樣的”,這等於沒有回答。有一次鵬鵬小朋友問他媽媽:“腳踏車的輪子為什麼會轉呀?”媽媽告訴他:“因為輪子是圓的。”我發現鵬鵬仍然一臉困惑地站在那裡,我就走過去問鵬鵬:“你是不是想知道,你只是踩了踏板,為什麼輪子就會轉動起來了?”鵬鵬使勁地點頭。於是我把腳踏車倒過來,然後用手搖動踏板,讓鵬鵬觀察發生了什麼。他饒有興趣地看了很久,眼睛裡閃耀著好奇的光芒,我告訴他,與車輪和踏板固定在一起的零件,叫作齒輪,帶動兩個齒輪轉動的,是鏈條。
我沒再多說什麼,但我相信,以後他上物理課學到齒輪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一幕。再比如,孩子問“鳥為什麼會飛”,如果告訴孩子“因為鳥有翅膀”,這只是回答了最表層的問題。其實我們還可以就此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家裡養的鴨子也有翅膀,為什麼飛不起來呢?不妨引導孩子觀察各種鳥,慢慢孩子就會發現,這與鳥的翼長和體重都有關係。其實,這個話題已經靠近了空氣動力學。另外,不同的鳥,飛的高度和姿態也都不一樣,有的鳥還有特殊的本領,比如滑翔、懸停、俯衝、翻飛等。如果孩子感興趣,可以更細緻地瞭解不同的鳥類,由此孩子便會對動物學產生好感,並驚歎於造物的神奇。
陪孩子一起來織網咖
學習,往往都是從有價值的問題開始的。我曾經向許多媽媽建議,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除了認真對待、認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統一規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為什麼”先記錄下來,並放在一個專門的盒子裡,做成一個儲蓄“為什麼”的銀行,這是最好的教科書。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常常問出一些非常深刻、非常核心的問題,而且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數學、歷史等人類的全部學科。這些“為什麼”也是最好的知識路線圖。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蹤答案,開始知識的發現之旅,帶著問題去閱讀、上網查詢資料、請教老師和親人朋友,每尋找到一個答案,就記錄在卡片後面,並慶祝每個並不新鮮的“新發現”。通常,一個“為什麼”解決了,又會生出許多新的“為什麼”,透過追蹤這些“為什麼”,慢慢就織成了一張完整的知識網。這個“織網”的過程是主動的、愉悅的,充滿了探索新知的樂趣。並且這些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孩子透過探索得到答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孩子上學以後會發現,課本上的知識他早就思考過,甚至發現他自己當前的知識儲備已經遠遠超越了課堂的內容。
當然,和孩子一起探索的過程,也是對我們的耐心和好奇心的考驗。孩子的好奇是全方位的,而我們的好奇,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失,我們更關注“有用的”和“需要的”內容。與孩子相比,我們的好奇心已經嚴重萎縮。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認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應跟隨孩子好奇的腳步,單純地去體會那些“沒用的”知識帶來的樂趣。另外,隨著孩子知識面的擴充套件,如果我們希望與孩子有交集,哪怕部分地參與孩子的探索,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也是個技術活兒,這不但需要耐心,還需要毅力。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相反,如果我們輕視孩子的“為什麼”,敷衍孩子的問題,甚至阻止孩子問“沒用的”、考試不考的問題,那麼孩子探索的鏈條便會出現斷裂,因此失去學習的靈魂——主動探索的精神。當孩子進入被動學習的狀態,就成了一個被灌輸、被填充的知識容器,只會機械地記憶結論,很難洞悉知識之間的深層聯絡。如果僅僅把知識儲存在大腦裡,不能靈活運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識,而是知識的“殘骸”。許多家長抱怨孩子“被動、不自覺”,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是否做到了珍視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認真對待了孩子五花八門的“為什麼”。沒有了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習註定會成為苦差事。
也許你會問,既然書本上都有答案,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結論,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嗎?確切地說,這是高效的儲存知識的方式。學習,至少包括儲存知識和發展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標。能力的發展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探索的過程會綜合運用並提升一個人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各項能力,相當於讓孩子重走了科學家發現知識的路徑。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課本上那些知識,就算忘了也可以很快查閱到,最關鍵的是透過學習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這便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等出來的契機
常常看到一些家長硬生生地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孩子卻很排斥。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機——我們想講的時候,並不是孩子想學的時候。教育的契機通常是等來的——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孩子感到好奇的時候,機會便來了。以前文中那個6歲的男孩為例,如果家長心血來潮教他長度單位,會顯得很突兀,孩子也會感覺很枯燥。他說“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也許是說著玩,也許他並不懂得1000米有多遠。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比如,車再向前走一段,可以問問孩子:“到北京了嗎?你能說說1000米有多遠嗎?”從孩子的回答中,我們便可以判斷出他是真不知道,還是說著玩。平時在開車的過程中,可以告訴他,1000米大約有多遠。
在此基礎上可以引申出一個長度遊戲,比如,你知道1米有多長嗎?1釐米又是多長?如果孩子不知道,可以找一把尺子和孩子玩測量長度的遊戲,比如,和他一起量桌子有多高、窗戶有多寬、走廊有多長,或者30米可以幾步走完。為了增加趣味性,還可以先估計後測量,和孩子一起互相出題互相驗證。總之,這個遊戲玩過了,孩子對千米、米、分米、釐米都能有概念,也能估算出一些東西的大致長度。這不恰好是數學課上要學的內容嗎?我們透過遊戲在恰當的時機已經教會了孩子,等孩子再學習的時候便不會有陌生感。如果一個新知識裡面包含了孩子熟悉的內容,就特別容易使其產生共鳴。既然孩子提到了北京,不妨拿出地圖讓孩子找找北京在哪裡,看看深圳與北京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如果去北京,要經過哪些省份、哪些城市,這也能讓孩子間接地瞭解地理知識。
許多孩子覺得學習痛苦,是因為當前的教育體制壓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另外班級授課制雖然高效,卻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點。學校當天教授的內容很難與孩子想學的內容相吻合。而家裡則是最適合因材施教的地方,千萬不要把家裡弄成第二個應試教育的舞臺。因此我不主張把學習和生活割裂開來,也不主張把學習和遊戲對立起來,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和契機,恰到好處地點撥孩子。透過遊戲,無須正襟危坐,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知識了。沒有痕跡、沒有負擔、沒有意識的學習,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我們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機,卻要花費金錢和時間,依賴興趣班培訓某種單項能力,真是捨近求遠。
孩子的學習問題是每個家庭都必然要經歷面對的,是偷不了懶的事,假如你今天偷懶了,那麼早晚有一天會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