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公園,位於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西側,得名於華北第一名園——紫竹院公園內的紫竹禪院。
紫竹禪院原名福廕紫竹院,又名紫竹林,始建於明代,本是萬壽寺的下院,其中供奉觀世音菩薩。清代乾隆年間在紫竹禪院旁修建了一座小型的行宮(即今公園內西北側的紫竹院行宮),作為帝后遊覽西郊時的休息之所,並在行宮周圍遍植蘆葦,佈置成蘇州城外的水鄉風光。由於這裡的蘆葦挺拔粗壯,每到秋末冬初時,葦杆經霜打後呈現出紫黑的顏色,從遠處觀望好似一片茂盛的紫竹林,傳說中觀音菩薩即居住在普陀山紫竹林(今浙江省普陀島),所以將此庵命名為紫竹禪院。新中國成立後於50年代初依據原來的廟宇遺址、周圍荒地、廢湖、稻田等改建為紫竹院公園,園內種植了很多從南方移植來的竹子,經過多年修建,形成了以竹為獨特景觀的新型園林。
竹類,禾本科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外形挺拔,最高可達30多米。竹莖圓筒狀,中間有節,喜溫暖潮溼的氣候和疏鬆肥沃的微酸性土壤。四季常青,姿態幽雅,節節向上,嫋娜多姿,集堅貞、剛毅、挺拔和清幽於一身。竹子不僅具有園林綠化的功能,而且還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竹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竹子的種類、數量、面積、產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譽為“竹子王國”。不僅如此,我國還是竹類植物的起源地和現代分佈中心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竹子故鄉”。自古以來從皇家到民間,對竹子都有特別的偏愛,並將松、竹、梅並稱為“歲寒三友”,還將梅、蘭、菊、竹稱為“花中四君子”。據記載,早在秦朝,竹子就已被種植於在咸陽宮廷內的園林裡了。
人們不僅喜愛竹子的外形,更喜愛竹子的內涵,用竹子比喻人格的高尚,把竹子作為人的楷模。歷代文人墨客愛竹者數不勝數,留下了許多讚美竹子的詩篇和畫卷,其中尤以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最為深入人心:“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竹子的用途極為廣泛,全身上下都是寶,不僅可以用做建築材料和造紙原料,還可以製做成生產工具、交通工具、飲食器具、傢俱、書寫用具、日常生活用具、工藝品、武器和樂器等用品,還能供人食用、治病和養生。形成了悠久而豐富的“竹文化”。
紫竹院公園為北京十大公園之一,於1953年對公眾開放,公園總佔地面積達700畝,其中湖泊面積220畝。園內五座拱橋將三湖兩島(清蓮島、明月島)連為一體,雙紫支渠、長河分流南北。公園以竹建園,以竹塑景,從路邊的護欄、指示牌到仿古亭樓都做成竹形,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再輔以各種色彩變幻、層次豐富的植物,形成了以自然景觀為主題、以人造景觀為輔助的自然式山水園林。公園內現有竹子20多個品種,20萬餘株。由於北京氣候常年乾燥少雨,冬季冰凍寒冷,而竹子喜溫愛溼,因此不利於竹子的生長。據《析津志》記載,金代時北京內的竹子品種只有甜竹、苦竹、綠竹三種,且數量不多。因此紫竹院公園內的大片竹林,在北京範圍內顯得極為罕見和珍貴。
紫竹院公園內的竹子都是由南方移植,再經園內職工精心培植而成活的。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也很齊全,其中不乏名貴稀有品種,有斑竹、雲竹、箬(ruò)竹、錦竹、石竹、甜竹、金竹、苗竹、棕竹、佛肚竹、鳳尾竹、人面竹、四季竹、桃枝竹、琴絲竹、早園竹、孝星竹、巴山木竹、金鋃碧玉等,但其中最為著名的還是紫竹。
紫竹,也稱黑竹、烏竹,喬木狀中小型散生竹,剛竹屬,竹稈高3-10米,是我國典型的觀賞竹類。紫竹的生存力很強,喜光耐陰。其稈初生時為綠色,一年後漸漸變為紫黑色,因而得名紫竹。紫竹在黃河流域以南及長江流域廣為栽培,尤以我國四川省境內數量最多,常種植於假山、樓閣和水榭旁作點景之用。紫竹禪院門前兩側各有一片面積較大的紫竹林,就是由四川移植而來的,數量大約在兩千株左右。觀賞紫竹,宜在陽光的照射下遠看:那呈紫黑色的竹稈,似墨般深沉凝重,隱於綠葉之下,甚為綺麗。陽光灑在竹林之中的隙地上,映出竹葉的鮮亮和竹稈的凝重,似在欣賞鄭板橋的名畫,有如在畫中游之感。
1986年,在園內長河以北新建一座竹景園,後命名為筠石苑,園內仿照江南風光,用竹子建造亭、臺、樓、榭,以山、石、水、泉點綴輝映,有筠峽、友賢山館、綠雲軒、斑竹麓、知弈廬等景點,情趣盎然,幽雅別緻,現免費對遊客開放。
紫竹院公園每年4月25日至6月1日舉辦“竹文化節”,向人們宣傳“竹文化”,講解有關竹子的知識和各類用途,讓人們知竹、愛竹。
紫竹院路,東起白石橋路(今中關村南大街)南口,西至西三環北路,長1380米,寬48米,原為土路,50年代鋪築瀝青,80年代拓寬,現已向西延伸至西四環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