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一個朋友專門約我聊養娃的事情:
她家的孩子快4歲了,平時比較害羞內斂,在公園玩滑滑梯都會讓別人先上;在沙池裡玩沙,被大哥哥推倒了城堡,她不懂反抗;在幼兒園被搶玩具,她拱手相讓……對此,我朋友非常的焦慮,尤其是“雙減”政策出來了,她更擔心孩子這樣的個性,將來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要吃虧,她希望孩子“不要輸”,她的問題是:要怎麼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克里希那穆提說過:不需要教孩子競爭,競爭是最沒有用的東西。我想,與其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不如教孩子如何面對競爭,學會輸了的時候不看低自己,贏了的時候不看低別人。
從朋友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改革風浪在每個父母身上的拍打,即便孩子只有4歲,她的焦慮也停不下來。
我隨意在網上逛一圈,發現本意是讓孩子減負的“雙減”政策,卻造成了父母更大的焦慮,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沒有課上了,學習會跟不上,自己又不會教:▼
於是,父母開始自己研究教材了:▼
於是,爸媽圈裡開始自發地偷偷約老師組團補習:▼
甚至,有父母建議立法禁止老師給自己家的孩子補課:▼
如果把教育看成一種表象,這些表象背後都隱藏了什麼問題呢?
父母不相信校內的教育體系,此前的校外培訓,支撐了他們對孩子成長的一切想象。
不可否認的是,競爭前置早已波及到學齡前的父母和孩子,尤其是中考就分流,50%的孩子會流入“職高”,這讓非常多父母無所適從,下意識的反應就是提前準備,甚至提前到孩子還沒有準備好的年紀,讓孩子去承受超負荷的學習和心理壓力。
這些都僅僅是當下教育表象的冰山一角,所以,究竟教育是什麼?怎樣的教育算是好的教育呢?
如果父母對這個問題沒有篤定的答案,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就很容易被變化牽著走,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藉著“雙減”帶來的父母焦慮話題,我嘗試用三個值得反思的問題,跟大家探討一下——做不焦慮的父母,我們可以嗎?
你對養育有自信嗎?自信的父母底氣十足
我們經常擔心孩子的自信問題,很少關注我們自己為人父母的自信。我們對養育有自信嗎?自信的父母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有一個萌小娃(我們都稱「萌小芽早教」的孩子叫萌小娃)叫小番茄,他是3歲半的時候加入了萌小芽早教,前幾天,小番茄的媽媽發來這樣一段話:▼
可能有大半年的時間,我知道小番茄爸媽都在商量孩子讀小學是否要買學區房和交贊助費的事情,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每個家庭都希望得到的,但經濟上的負擔和孩子可能要承受的壓力又是不得不考慮的。
在養育孩子中面臨這樣重大的決策,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是什麼呢?對不同的家庭來說,答案可能不一樣。從小番茄爸媽的身上,我看到了自信父母的樣子,而我們很欣喜
“這個是對孩子長期的觀察和判斷的感受吧”,小番茄媽媽的話讓我們很動容,養育的信心不是來自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依賴,也不是來自於對名校的盲目追隨,而是源於對孩子的“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
還有小萌娃石頭的家庭,也讓我印象深刻。石頭媽媽加入「萌小芽早教」第一天就問了一連串的問題,對親子關係有很多焦慮,對自己的養育能力也有懷疑。她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很多家庭問過的,就是用閃卡教孩子究竟好不好?▼
石頭媽媽還發來了她跟石頭玩閃卡的影片,從石頭4個月開始她使用閃卡,感覺石頭的認知發展非常迅猛,現在孩子3歲多了,漸漸對閃卡失去了興趣,也無法記認閃卡的內容了。
其實對於閃卡,在早教領域的效果褒貶不一,但是我們年幼的孩子是如何學習的,卻是有權威科學論證的。年幼的孩子必須透過感官知覺去積累經驗、透過親手操作去學習,大量的各種感官刺激和探索經歷能持續塑造孩子的大腦發育,為未來的知識網路奠定基礎。
所以基於孩子學習的這種規律特點,父母要做的就必然不是隻盯著一個工具、只朝著一條路走到頭去進行早教了。
閃卡如果像石頭媽媽的用法,那僅僅只是認知領域的一小部分,「萌小芽早教」幾乎每一堂課都在強調,孩子的發展是綜合的、全方位的,除了認知,還有社會情感、語言、身體動作等方面的聯動發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養育的思維很多時候就是一通百通的,核心就是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以體系化的課程傍身,陪伴孩子成長。
這也是石頭媽媽在實踐中的體會,跟隨著老師的指引,她發現了石頭的巨大變化,從情緒調節能力,到繪本閱讀,到社交情感的發展,再到行為習慣。而這些巨大的變化,只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
現在,我們看到石頭媽媽的養育越來越有自信了,遇到石頭什麼事情,都能在群裡跟我們分享她的觀察和分析了,真的從最初的“問題媽媽”變成了“專業媽媽”了,媽媽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石頭媽媽的養育自信又來自於哪裡呢?如果說小番茄爸媽的養育自信來自於相信孩子,那石頭媽媽就是更相信自己了。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所學,為她積累了大量養育體驗,在這些養育體驗中,她解鎖了更豐富的遊戲靈感,培養了更敏銳的觀察視角,也構建了更好的親子關係。
你希望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曾經看過一個比喻,很有意思。孩子出生了,一家人好比坐上了同一輛車,問題來了,在你家的車裡,誰坐在主駕駛位置上?誰坐在副駕駛位置上?
我曾經去問我的父母,當年他們對我有什麼期待。
我媽的回答是:“你小時候我在考會計師證啊,我哪有時間管你學習。”
我爸的回答是:“我不需要管你啊,你不是好好的嗎,我該幹嘛幹嘛啊。”
他們的回答給我的畫面,就是我是坐在主駕駛位置上的,然後副駕駛也沒人……我爸媽是坐在後排,做著自己的事,頂多時不時抬起頭,叮囑我擺穩方向盤。我吧,也就長成今天這樣了,品行端正、自食其力,腦子轉得動,也不賴吧。
我也會時常反思自己在養育過程中,孩子是在哪個位置,我又是在哪個位置的。過去有一段時間,我是長期蹲守在副駕駛的,總是忍不住對孩子指指點點;可能有一兩個時刻,我甚至直接坐到了主駕駛位置了,這個時候,孩子不再是她自己,而是我的替代品,我想塑造的作品,開的是我的車,去的是我的方向。
養育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父母的本能就是讓孩子變得更好啊,我們卻時常要反思這個本能,是否成了孩子的絆腳石。
在理財領域有一句扎心的話:你無法賺到認知以外的錢。養育也一樣,為什麼面對同一個難題,有的父母措手不及、亂了章法,有些父母不疾不徐,自有節奏,就是因為底層認知不同。
有了底層認知上的升級,不管是“立規則”還是其他的養育難題,都沒有在怕的,「萌小芽早教」體系課有的是方法和策略,底層認知建立了,方法和策略用起來就順手,效果就會好。
父母對於孩子都有愛護的本能,也難免有預設的濾鏡,這些都容易忽視了孩子的本來面目,造成誤解和衝突。“我希望孩子未來是什麼樣子的?”常常反思這個問題,看看每一次誤解和衝突,我們是否都還走在這個“希望”的方向上,方向對了,慢一點沒關係的。
你願意與孩子共同成長嗎?
上個月在去年第一批購買「萌小芽早教」體系課的使用者裡發起滿意度調查,有一位媽媽不僅續費了接下來幾個月的課程,還往前買了一年的課,因為覺得「萌小芽早教」太好了,不僅幫忙養好娃,也激發了她系統學習發展心理學的熱情。
「萌小芽早教」裡有很多的情緒管理培養策略,從0-5歲每個月齡每一週都是有的,暗含了一條孩子情商力培養路徑。我還很清楚記得諾諾媽媽的故事,她感到課程裡的情緒遊戲實踐起來困難重重,她發給我們一個影片,是她陪當時1歲半的諾諾玩積木的場景,她說諾諾是一個脾氣很火爆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
從影片裡,我們觀察到了孩子情緒變化的情況,在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諾諾因為自己用積木拼的小火車,最後一截“車廂”脫軌了,受挫了,媽媽馬上引導他去玩別的了,諾諾的情緒就爆了。▼
諾諾媽媽沉思良久,才說:“為什麼你們那麼容易觀察到的情景,我完全沒有意識到?”▼
後來在跟諾諾媽媽的聊天中知道,她自己的情緒就是從小到大都沒有被允許表達的,父母不允許哭,不允許憤怒,這些負面情緒給她帶來巨大的羞恥感。
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從諾諾出生開始,她就特別害怕聽到孩子哭,孩子一哭,內心的恐懼止不住蔓延,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儘快掩蓋哭聲,所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她的條件反射。▼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心疼孩子,更心疼媽媽。後來從聊孩子,變成了聊媽媽的情緒管理,我們教給諾諾媽媽一個簡單易做的“情緒日記”方法,過了兩週左右她給了反饋,這個反饋讓我們看哭了:▼
讓我們感動的,是諾諾媽媽的自我成長,當再次面臨崩潰情緒時,她甚至沒有做什麼,只是“抱著孩子到窗邊看看”,這種面對情緒的坦然、接納,以及由此而來的自我關懷的力量,讓我們很感動。
所以,養育孩子,父母不需要成長嗎?諾諾媽媽是治癒自己的創傷,有的父母是看到自己的渴望,自己的退縮,自己的恐懼……養育是“照妖鏡”,照到了我們本來的樣子,孩子卻替我們承擔了很多。
我相信願意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焦慮更少,格局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