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人的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與中秋相關的神話故事有: 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相信孩子們都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久而久之,孩子們聽著也無趣了,年年中秋也就淪落為了一個三天的假期,毫無“中秋味”。
這篇文章想給大家分享點不一樣的,看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是怎樣過中秋的?由此,孩子們能學到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可增強民族自信,讓中秋節的節日氛圍濃厚起來。
話不多說,咱們開始吧!
孔明中秋祭祀
《三國演義》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時值八月中秋,姜維在帳外引四十九人守護。孔明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地上分佈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
孔明在帳中祈禳已及六夜,見主燈明亮,心中甚喜。姜維入帳,正見孔明披髮仗劍,踏罡步鬥,壓鎮將星。忽聽得寨外吶喊,方欲令人出問,魏延飛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腳步急,竟將主燈撲滅。
孔明棄劍而嘆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這是著名的諸葛亮在中秋之夜祭祀,為自己延年益壽而不得的故事,也是《三國演義》中唯一一次提到中秋節。
透過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解兩個與中秋有關的知識點:
1、天象崇拜
我國先民,對於每天都會按時出現的兩個天體:太陽和月亮,進行了深入觀察和研究,發現了:太陽對於地表萬事萬物的滋養,以及月亮對於潮汐甚至情緒的影響,所以,對日月尤為敬仰。
而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秋高氣爽,此時天地之間尤為潔淨,月亮看上去又大又圓,所以古人會在八月十五祭拜月神。
我國先民有特別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對於自然既敬畏,又研究至深。我們要學習古人的精神,對於身邊的事情不懂就問,不斷追求,勇攀科學高峰。
2、秋氣肅殺
當代學者餘世存,在《節日之書》中提到:農曆的秋八月正是師卦時空。即使收穫的時節,也是進入軍事戰備狀態的時節。
因為,如果是大豐收,就要防範異族人來搶劫;如果收成不好,矛盾就會加劇,窮者被逼無奈,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逼上梁山。
這段時間無論是搶收,還是戒備,甚至是打仗,大家都處於一個緊張狀態,如果打仗還有痛失親人的危險。因此,古人云傷春悲秋,秋季總是有一股悲涼之意。
但我們中國人,是不會向命運低頭的,越是這樣,我們越要自立自強,戰勝困難。因此,我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舉行拜月儀式,祈求平和喜樂。用樂觀主義精神,面對人生風雨。即使家人不在身邊,也可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魯智深中秋圓寂
《水滸傳》第116章: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花和尚魯智深擒了方臘以後,不願回朝廷領功,就留在了杭州六和寺。
魯智深與武松二人正在僧房裡睡覺,忽聽得江上潮聲雷響。寺內眾僧,推開窗,指著那潮頭,叫魯智深看,說道:“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
魯智深頓時參透“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在六和寺圓寂。
《水滸傳》中的這段描寫,雖有佛家偈言預料後事的傳奇色彩,但在設計上依舊沿用了,古人世間萬物的辯證觀,具體包含以下兩個知識點:
1、潮信
從《水滸傳》的描述中,我們能看到,古人早就摸出了潮起潮落的規律,並發現潮汐是特別守信的,從不會推遲或提前。因此,潮信也常常用來勉勵世人:做人要嚴謹守信。
中秋賞月之際,我們可以帶孩子一起,體會月信、潮信的如期而至,感悟做人要信守諾言的品格。
2、圓寂
圓寂是佛教用語,《賢首心經略疏》中雲:“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佛家修行之人,追求的就是多做好事善事,做任何一種品德都具備的人,用自己的善行,解除世間疾苦,使孽障減少。
所以,咱們也該學習魯智深,“路見不平一聲吼”,多做正義、善良之事,修習自己的品格,做一個如竹般清雅高潔之人。
林黛玉中秋對詩
《紅樓夢》第85章:凸碧堂品竹感淒涼 凹晶館聯詩悲寂寞
賈府男女老少一起賞月,林黛玉見人家團圓,獨自傷感。史湘云為了勸慰她,邀其聯句吟詩。
一隻暗影中驚飛的白鶴,使史湘雲吟出佳句:寒塘渡鶴影。林黛玉對:冷月葬花魂。
湘雲拍手叫絕:“果然好極!非此不能對。好個葬花魂!”又嘆道:“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廢了些!你現病著,不該作此過於清奇詭譎之語。”
此時,賈府中也盡顯蕭條之態,可見作者對故事情節的安排,還是非常符合東方人對“秋”的審美。
在眾多詩人的詩句中,我們也能感受到秋的悲涼。
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比如李商隱的《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但前文已經說過了,相比於秋天的悲涼與肅殺,國人仍舊對生活抱有希望,因此也常常作詩鼓勵自己。
其中代表當屬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那些成於古代中國晚期的四大名著,以及其他文學著作,對中秋之夜,大多流露出悲劇的底色,這與時代洪流的推進不無關係。
而到了現代,文人們口中的中秋又有不同。老舍說: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可見,中秋究竟是思鄉的惆悵,還是歡樂的節日,全在人的一念之間。
中秋節,教會孩子各種不同風格的詩句,帶領他們體會詩人、文人的境遇,領會他們的情感,並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遇事勤思考,悲傷勿相擾。
今人中秋巧育兒
從上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學到了月圓月缺的“守信”,秋季親人分離的悲傷與人定勝天的堅韌,也學會了事物有兩面性,凡事可以辯證地看待,壞事有時也能變成好事。
與此同時,我們家長也可以從中秋節中體悟一些教養子女的好方法:
1、情緒調節
秋天,大自然從夏日繁盛,轉變為秋風瑟瑟,本來就是個重大的陰陽轉換。身處其中,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有詩人那樣傷春悲秋的情緒,小孩子也會有。
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發現消極情緒,就要馬上詢問情況,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困難,並教授孩子一些調節情緒的辦法。
必要時,可以趁著秋高氣爽,帶孩子登高遠眺,幫助孩子排解壞情緒,保持好心情。
2、容人之量
就像師卦的繫辭所說,這一段時間,君子要容民畜眾。
作為家長,我們也要理解秋天本身的“肅殺”對孩子心情的影響。加上孩子剛剛開學,本來就處於適應期,他們可能表現出暴躁、厭學等情緒,家長要有容人之量,給孩子時間,幫助他們調整過來。
3、家和萬事興
中國人,望團圓。我們對於家有著強烈的執念,與春節一樣,中秋節也是一個闔家團圓的節日。古代交通不便,戰亂四起,古人只能望月興嘆。但我們現在卻擁有太平盛世,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多多體會家的溫暖。
可以一起做一些親子活動,串串親戚,講講家庭歷史,用家人的溫暖,包圍孩子。
盧梭說: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最好良劑。一個能盡情享受家庭溫暖的孩子,很難沾染上社會惡習,因為他不想要令父母失望。
因此,陸賈說:積德之家,必無災殃。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我們要教子向善,多做積德之事,才能好運連連。
結語
中秋小長假就要開始啦,希望在閤家團聚,共賞明月的同時,這篇文章能給您和孩子,帶來美的享受。
我是@蓁蓁宜人,您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兒童心理研究,歡迎關注。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如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