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知識的科普,現在人們對於“吃鹽”這件事兒已經有了一些改變,也知道食物中會含有一些“隱形鹽”。但還有一些沒有鹹味或是天生“鹽值高”的食品,讓人防不勝防。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你不知道的那些隱形鹽,以及如何科學減鹽和快速排鹽的一些方法。
說到高鹽食品,除了調味料,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醃製品或者是能明確吃出鹹味的食品。我們很難把吃起來“甜口兒”、“淡口兒”的食品與高鹽聯絡到一起。其實一些口感和鹽不相干的食物,也是“含鹽大戶”。
不鹹≠不含鹽
從味覺上來說,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含鹽的一定就是鹹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很多甜口的食物同樣含鹽。比如餅乾、蛋糕、麵包、糖果、果凍、冰淇淋或一些甜味的調味料等,為了達到口感豐富、味道多樣的目的,在製作加工的過程中,都需要加入一些發酵粉和功能性的新增劑等含鈉的輔料,比如調節酸味的檸檬酸鈉、防腐用的苯甲酸鈉等,這些調味劑造成濃郁的甜味、酸味,會蓋過輔料中的“鹹味”,使大量的鹽分“隱藏起來”。
就拿一些檸檬味的夾心餅乾來說,這些新增物會造成每100g的餅乾就有700多毫克的鈉。像巧克力麵包、奶油麵包這些含奶油越多的,含鹽量也越高。如果你在吃麵包的時候,再抹上一些花生醬、番茄醬等調味料,一口吃下去的可能就是你一天的食鹽攝入量了。
蔬菜裡也有你想象不到隱形鹽
其實,除了這些甜口兒的食品“鹽值爆表”外,一些蔬菜也是含鹽大戶,就比如茴香、空心菜、茼蒿、芹菜等都是天生“鹽值高”的食物。按照我國食物成分表顯示,每100g茴香含有186.3mg鈉,每500g芹菜含鹽2g,而茼蒿中含鹽量也僅次於茴香,妥妥的都是高鹽食材啊!所以,在烹飪這些含鈉高的蔬菜時,我們要儘可能的少放鹽。
別懷疑,你喝的飲品中鹽分也少不了
不僅僅是吃的,我們喝的飲料當中大多其實也是含鈉的,就比如,一些功能性的運動飲料中都會含鈉,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除此以外,咖啡、茶還有一些風味果蔬汁,甚至就連很多礦泉水中也是含鹽的。這些帶味道的飲品,為了增加其風味和口感,在加工過程中,都會加入一些鹽來調味。比如,一瓶果蔬汁可能就含162mg鈉,每100ml咖啡中含鈉38.6mg。而礦泉水是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或經人工抽取的,沒有經受過汙染的地下礦水,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地下礦物鹽,有些礦泉水100ml含鹽會達到80mg。
三種方法減少“隱形鹽”的傷害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食鹽量是每人每天不超過6g,但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完全不超標,想要減少“隱形鹽”的傷害,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
第一,學會檢視營養成分表
幾乎所有帶包裝的食品中都會標註營養成分表,在採購這些食品的時候,首先,要學會檢視營養成分表中鈉含量有多少,對鈉的攝入做到心中有數,1g鈉等於1000mg相當於2.5g鹽。
上圖是某食品的營養成分表,從這張表中我們能看出,每100g產品中含鈉155毫克,如果一次吃掉這盒800g的零食,那你等於一下吃掉了1.24g的鈉,再換算到你每天的鹽分攝入量,妥妥的超標了啊!所以,我們在購買食品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檢視成分表,換算到你每天的攝入量,同類產品,咱儘量買低鈉的就對了。
第二,減少調味料的疊加以及食用低鈉鹽
中餐之所以好吃,就是因為調料用得多,但調料用得越多鹽的攝入就會越多,因為每種調料比如鹽、醬油、耗油、雞精基本都是含鈉的。所以,在烹飪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儘量減少調味料的疊加使用。
其次,就是使用低鈉鹽。高鹽食品其實就是含鈉量高的食品,因此,我們所謂的減鹽也就是要減鈉。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低鈉鹽,低鈉鹽中加入了氯化鉀,有的還少量加入了氯化鎂,其鈉含量比普通精製鹽低25%~30%。
研究發現,對於有卒中病史、或60歲及以上高血壓控制欠佳的心血管病高危群體而言,食用低鈉鹽可以使卒中事件的發生率降低14%,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13%,全因死亡事件發生率降低12%,且不增加高血鉀所致嚴重不良事件的風險。但要注意的是,腎功能不全的人則不建議食用低鈉鹽。
此外,也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不含鹽的調味品來增加食物的風味,比如新鮮的大蒜粉、洋蔥粉、黑胡椒粉、醋及檸檬汁都可以讓食物更加可口。
第三,多吃高鉀食物,促進鈉排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隱形鹽是避無可避的,當我們吃鹽比較多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過多喝水來排出多餘的鈉元素,但這也並不是適合所有人。最好的排鈉方法是多攝入鉀含量高的食品,比如:香蕉、橙子、梨、黃瓜、海帶、菠菜、莧菜等含鉀較高,可適當多吃。
有研究顯示,鉀是人體重要的無機陽離子之一,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維持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平衡,增加神經肌肉應激性,抑制心肌收縮功能。另外,鉀和鈉之間有拮抗作用,在人體吸收時存在著一種競爭關係,多補充鉀也就同時減少了鈉的吸收量,從而能夠降低傷害[1]。
此外,也可以用多運動出汗,多喝水的方式,促進鈉排出,運動一小時,出汗達1.2升,而每1升汗液裡,就有3克的鈉離子。
參考文獻:
[1] 葉金蘭,鉀鈉飲食對高血壓人群的影響[j],當代護士:綜合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