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肝炎包括黃疸和無黃疸兩種型別。黃疸型屬於中醫的“陽黃”範疇。無黃疸型肝炎多屬中醫的“肝膽溼熱”、“脅痛”、“鬱證”、“肝胃不和”、“積聚”……等範圍。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的發病原因,
其一是外感溼熱之邪,阻滯氣機,肝失疏洩,蘊結在裡,困遇脾胃;
其二是飲食失節,損傷脾胃,溫熱內生,鬱蒸肝膽。以上是致病的主要外因,其內因是素昔有虛弱、氣血不足,或肝氣結或久病大病後正氣耗傷,是導致外邪侵入的主要依據。
分三步辨證
對於此病的辨治,應重視溼熱為本。
1.首辨溼熱輕重:見納呆、噁心、嘔吐、厭油膩、脈弦數,當清熱利溼、解毒瀉火,可用茵陳梔子銀花湯加減。
2.次辨在氣在血:陽黃的發生是由於溼熱之邪所致,而無黃的病理實質亦以溼熱為本。然而溼熱合邪致病,為什麼有的出現黃疸,有的不出現黃疸?關幼波體會到,陽黃溼熱較重,無黃溼熱較輕,但是肝病犯脾是一致的,故均以中州失運為主證。兩者不僅溼熱輕重程度有區別,溼熱瘀阻的深淺也有區別。陽黃是溼熱入於血分,瘀阻血脈蘊毒化痰,痰阻血絡,燻蒸肌膚而發黃疸,在治療上清利宜重而偏於治血;溼熱入於氣分,膽汁尚能循常道而洩利,可不出現黃疸,在治療上清利宜輕而偏於治氣。
實際上氣與血互相關聯,難於截然分開,無黃只是偏於氣分並非完全不入血,故應仍要稍佐治之。臨床上常可見到開始為“無黃”,由於不及時治療,正虛不抗邪或復感外邪,溼熱久蘊由氣入血,瘀阻血分,仍可出現黃疸;反之,開始為陽黃,經過及時治療及調養,正氣漸復,正盛邪卻,溼熱由血透氣,偏於氣分,黃疸消退,疾病自愈。
3. 再辨三焦部位:關幼波從豐富的實踐中體會到,溼熱侵入三焦,與溼熱侵入三焦代表溫病的初、中、末三個階段不同,臨床上也難於見到明顯的上中下焦截然分開的病證。一般以偏於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瀰漫三焦為多見。溼熱偏於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黃或肝功,二是消化道症狀,如噁心、厭油膩、納呆、身重乏力。溼熱在中上二焦,應以芳香化濁為主,如藿香、佩蘭、銀花、杏仁、橘紅等;溫熱偏於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尿黃短少,大便燥結,可用茵陳蒿湯化裁。若溼熱下注膀胱,見尿頻黃赤、少腹痛下利、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等,可用白頭翁湯或葛根黃芩黃連湯化裁;若溼熱瀰漫三焦,為病情重篤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