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生菜是完全靠新能源物聯網種植基地培育的‘無公害蔬菜’!”最近,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八年級學生劉芷珺和小夥伴收穫了校園屋頂種植園產出的首批生菜。這個最新打造的屋頂新能源現代化農業種植園,靠太陽能代替傳統能源,透過物聯網進行種植管理,藉助各種綠植“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獲得的收益用於“校園碳中和行動”的實施。
【搭建屋頂農場培育綠色蔬菜】
大白菜、西蘭花、青菜……屋頂種植園裡,各種蔬菜長勢旺盛。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上外靜中綜合樓樓頂看到,草莓等水果也即將成熟。透過種植物聯網,師生在平板電腦上就可看到各類採集的資料,包括環境的溫度、光照、土壤的溼度和肥力等。
種植蔬菜的暖棚裡,依靠六塊太陽能面板,廚餘發酵堆肥,實現了“無公害蔬菜”種植。記者發現,原來天台上唯一的交流電電源,已於今年9月30日停止供電。“天台上唯一的電源剪掉了,開啟清潔能源。”指導老師沈景說。師生透過物聯網手段,實時監控植物生長環境的溼度、光照、溫度和肥力,及時澆水、施肥,利用遠端控制自動噴淋系統,模擬自然界環境,給植物“沐浴”,還利用太陽能無土栽培、發豆芽。
事實上,兩個多月前,天台上只有一片空地和一個老舊閒置的玻璃房。怎樣將它改造成現代化種植園?改造資金哪裡來?同學們以專案計劃報告的形式向學校提出申請,很快獲得批准。經學校行政會討論,該專案獲得校方1.5萬元的“投資”,並計劃將部分種植園的收益,用於學校能源改造計劃。
有了這筆資金,同學們按計劃添置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物聯網感測裝置、無土栽培種植裝置、自動澆灌噴淋系統、錯層種植箱等設施,自己動手設計佈置。透過大家的努力,短短兩週,屋頂新能源現代化農業種植園初見雛形。約100平方米的屋頂種植園,還有個好聽的名字——“靜空苑”。
如何催芽、育苗、種植?每種植物都不一樣。同學們分組種植,透過查詢資料、互相交流、反覆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悉心培育每一棵植物。
【賣菜收益用於校園LED路燈改造】
天氣轉冷,在玻璃房內,晚上的低溫也不利於喜暖植物的生長。同學們透過網路學習,發現了堆肥這個好方法。不同的原料,在堆出富含氮、磷、鉀等各種元素有機肥的同時,還可以產生堆肥中心高達60至70攝氏度的能量。
豆渣、香蕉皮、雞蛋殼,這些都是食堂的廚餘垃圾。據估算,學校食堂每天可產出近百斤廚餘垃圾,學生把部分適用的廚餘垃圾搬上天台,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後,變身“營養土”“營養液”,各種廚餘垃圾也有了好去處。有機肥料源源不斷地產生,滋養著每棵植物,堆肥產生的少量二氧化碳,又被玻璃房內的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形成了良好的“碳迴圈”。
屋頂種植園推出兩個多月來,至今已實現太陽能發電約300千瓦時。目前種植園裡有千餘棵蔬菜,品種達十幾種。最近第一批農作物已成熟,同學們以平價向教職員工銷售這批蔬菜,所得款項將用於學校新能源改造計劃。“首先考慮改造校園路燈,相信不久的將來,一盞盞太陽能LED路燈將為參加課後服務和住宿的師生照亮夜間校園的每個角落。”沈景說。同學們還設想,將新能源的原理應用於太陽能飲水機、太陽能風扇等設計。
據預計,專案成熟後,一期專案將最高月產蔬菜、水果100公斤,二期專案計劃將食堂屋頂也開發成種植園,屆時,蔬菜、水果最高月產量有望達到200公斤。
【“一草一木”中感受勞動艱辛與快樂】
同學們圍繞全球氣候問題展開研究學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研究節能減排的措施。在化學老師的帶領下,透過實驗瞭解二氧化碳的作用與危害。
積累了一定的綠化養護知識後,同學們還成立了一支“綠植醫生”隊伍。由於老師平時忙於工作,辦公室裡的綠植盆栽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綠植醫生”在學校綠化管理人員的指導下,分析每棵植物的“病情”,讓這些植物住進“綠植病房”,對症治療。“綠植病房”的每個床位,都有綠植的名字、病因、治療方法以及負責的“醫生”,至今已成功救治了多肉植物的黑腐、化水以及相關植物的落葉、爛根等疾患。
在上外靜安外國語中學校長趙勇奮看來,這一專案化學習包含了諸多教育元素,希望學生透過跨學科學習,既習得知識,也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在養護綠植的過程中感受生命蓬勃生長的美好,更認識到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意義,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能力。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許沁 題圖來源:學校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