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
聯想曾是中國企業的脊樑骨,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希望。當時的聯想,定位是要看齊英特爾的。聯想也有個令人振奮的廣告語:“如果世界失去聯想,人類將會怎樣?”那可是聯想的高光時刻。可漸漸的,聯想這個名字卻慢慢的淡化了。雖然相隔好幾年,想要買膝上型電腦時還會想,還是買聯想吧。但主要卻是因為情節。
華為
時至今日,倘若說華為是中國企業的代表者,我覺得絕大部分人都會認同這種觀點。在聯想業績長虹的時候,華為還只是一箇中小企業。
是啥讓華為和聯想在今天發生了位置的反轉?
因素有許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和企業文化的不同。就是說企業願景是啥?企業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還記得任總的目標是永爭第一。想爭第一,你就得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數十載的堅持不懈、打磨拋光。故此華為就要付出10倍於聯想的研發支出。而聯想2021年由於僅有不足3%的研發投入,不符合科創板5%的研發投入佔比門檻,而撤銷了科創板的上市申請。
這就是選擇。華為選擇做一個傑出的企業,而聯想選擇了眼下。咱們不能說聯想就錯了。每一個企業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選擇做出眾的企業是不容易的。而選擇眼下績效時,眼下就不缺錢分。
格力
咱們再說一說格力,這個持續很多年的中國空調最強者,終究在2020年丟失了權仗。偶然中又帶有必然。
2012年格力高管完成了工作交接,董明珠逐漸執撐格力實權。這以後格力經營過智慧裝備、手機、小家電、冰箱、晶片,但沒有一個形成規模。迄今為止,人們還是較為認可格力空調的品質,很難說清這不是格力創始人朱江洪的遺澤,老朱執掌格力時,首要抓了產品。
那是什麼讓格力走到了這一步?咱們從兩件事情上可以找到某些倪端。
- 一個是格力一萬多名技術工程師中沒有一個外籍人士;要明白華為任總那可是對外籍科研人員求賢若渴。
- 另一個是格力專門針對核心職工的股權激勵,卻有62%的職工棄購。
為何棄購呢?由於這種股權激勵計劃規定職工到退休年齡時才可以兌現領取。這得是多麼的缺乏自信才惦記著,給一點點好處就把職工鎖定到退休年齡。越是無法留住人的企業,越是惦記著利用某些手段把職工死死地套牢。
落葉知秋,從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得出,此類企業對於研發工作注重的程度遠遠不夠。現階段的格力毫無疑問是中國製造的代表之一,網紅董事長的言談舉止都能迎來成千上萬觀注。但此類高光之中,明白人看到的是研發投入欠缺,綠色發展後勁不足的現實。
相信每個人都不希望格力變成另外一個“情節中的企業”。儘管聯想的領導層過得很舒服,格力的高層領導也是有較好的股權激勵計劃。但人們內心深處都還是希望這些國內領航企業,能夠變得更加傑出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