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俄國、奧匈帝國、日本八國組成侵華聯軍,發動了對華戰爭。當年是農曆庚子年,史稱“庚子年事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暴行累累,並且攻佔首都,迫使清中央政府逃亡。但是,這次戰爭中無論是八國列強還是清政府,都不曾宣佈斷交、撤使,進入戰爭狀態,中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東南各省,仍與八國列強保持著和平關係,因此可以說雙方之間的關係又始終未完全進入戰爭狀態。
帝國主義列強是戰爭的發動者、入侵者,但這些惡魔國家閉口不提向清政府宣戰的訊息,還不公開承認自己與清政府之間是交戰關係。列強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考慮宣佈進入戰爭狀態會使本國使館在京被圍困,擔心使館人員和僑民遭到清軍和義和團的殺戮;二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噱頭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全力維護本國僑民和國家的在華權益。因此,他們一面用武力馴服清政府,一面仍要考慮如何繼續維持清政府的統治;三是英、美等國在華經濟利益巨大,他們雖要教訓清政府,卻不願使自己在中國各地,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經濟利益蒙受損失。
當時的清政府曾於1900年6月21日釋出對外“宣戰”諭旨,但是清政府的這道諭旨神操作般的只是發到了朝廷內部的一些部門,並未送達各國領事館和通知到各國領事,“宣戰”諭旨也未指明清朝政府要向八國聯軍的哪一個國家宣戰。就連開戰後清廷下達給各行省的戰爭動員令,也寫得含糊其詞,並未明確要求除直隸外的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江、沿海地區展開對列強戰事。清廷採取這種似宣戰而又不肯全力投入戰事的態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慈禧等人從戰爭一開始就把賭注押在進攻外國使館、扣押人質以迫使列強停戰議和上,並不準備同列強打一場全面性戰爭。第二,清廷對外宣戰前後,慈禧等人雖在朝中壓服主和派而強主戰,卻遭到許多地方督撫及駐外使節的反對甚至抵制。面對這些停戰議和的意見和公然各行其是的作法,慈禧等人雖然十分惱火,但又無可奈何,在行動上不得不有所收斂。第三,清廷與列強開戰後,軍事上接連失利,使館又久攻不下,列強增兵來華的訊息不斷傳來,使慈禧等人僥倖取勝的想法成為泡影,加之朝廷內外主和派的壓力,使其對外政策很快發生變化,即不再一意主戰,而向列強試探求和的可能性。
其實,八國聯軍初步侵華時是個鬆散的軍事聯合體,是八國列強既爭奪又勾結的產物。從軍兵種來講,大都包括海軍陸戰隊和陸軍,唯有奧匈帝國只派遣海軍陸戰隊,未動用陸軍。八國聯軍總司令是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在瓦氏抵華之前,聯軍不存在事實上的總司令,其軍事行動的協調存在著兩種形式:一是由出兵數量多且軍銜最高的那個國家的司令官負責協調指揮;二是由各國司令官協商或召開聯席會議討論決定。
當時,各國的軍艦剛剛駛抵大沽,尚未來得及統一協調,就接到駐京公使們的告急,他們便迫不及待地派兵進京保衛使館。當時的清朝政府為了平衡列強之間的關係,規定各國上岸人數最高限額為75人。因當時英國兵力最多,西摩極力爭取領導權並得到本國政府和盟友美國的支援,俄國政府內部意見分歧、沒有力爭這事兒,故而讓英國得逞。後來,俄、日等國調來了陸軍,負責協調指揮的就成為當時兵力最多且軍銜最高的沙俄海軍將領,他是俄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兼駐北直隸灣艦隊司令官基利傑勃蘭特海軍中將,這個狗孃養的兩次邀集各國海軍頭目到俄艦密謀,定製進攻大沽炮臺的作戰方案,並親自指揮聯軍。
英國侵華軍的司令官有西摩和蓋斯里兩人,在八國聯軍武裝侵華的前期,蓋斯里率領的陸軍尚未到達華北,英軍的最高司令官即是西摩海軍中將。他當時任英國駐東亞艦隊總司令,5月底率艦趕赴大沽口。他協調組織了西摩聯軍,並親自指揮聯軍向北京進軍,歷時半月,因遭中國軍民的阻擊敗退天津,繼續為英軍駐直隸部隊的最高司令官。7月下旬至9月下旬,西摩到長江流域的上海、南京等地指揮調動英國軍隊,為英國在該地區的利益及“東南互保”施加軍事影響。
此後他返回大沽,與沙俄爭奪山海關,參與策劃並指揮了聯軍共同佔領山海關和秦皇島的軍事行動。蓋斯里是以陸軍少將軍銜任英國侵華軍的司令官,7月25日由印度到達天津。他參與了策劃進犯北京的活動,並率英國軍隊攻打北京。攻克北京後,他所指揮的英軍進行了北京大搶劫和褻瀆紫禁城的閱兵遊行,與俄軍搶奪鐵路修復權,參與了聯軍的四處擴大侵略。10月12日至11月上旬,他擔任了德、法、英、意四國聯軍南侵保定的總指揮。但他沒有常駐保定,在對保定城及其附近州縣進行肆虐報復後,率英軍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