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老牌強國,是怎麼被新崛起的秦國一步一步蠶食,最後一蹶不振呢?
丹陽之戰
公元前312年,在屈原的主張下,楚國和齊國交好,聯手壓制秦、韓、魏三國。此時秦國已經收復了巴蜀地區,東進是下一步的戰略方向。而東方齊國和楚國兩大霸主強強聯手,對秦國的東進戰略形成了阻礙。秦惠王派張儀到楚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領土為誘餌,讓楚國與齊國斷交。商、於之地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楚懷王不得不心動,同意了張儀提出的要求。但楚國與齊國斷交後,秦國並沒有交出領土。楚懷王覺得被戲耍了,令屈匄立即起兵十萬攻擊秦國,目標就是要拿下商、於之地。
丹陽之戰一觸即發,秦國也早有準備,秦國先聯合韓國,率先進攻楚國景翠的軍隊,景翠的楚軍原本是駐紮在齊國附近,與齊軍共同對峙韓國和魏國,但因為楚國先與齊國斷交,齊國也不會出手相助,景翠的部隊很快就敗退下來。
屈匄帶十萬楚軍兵臨武關,準備給東出武關的秦軍迎頭痛擊。秦軍魏章兵行險招,走兇險的水路繞道了楚軍之後,直接威脅丹陽。因為後路被秦軍切斷,屈匄只得率軍後撤。此時的秦軍順水而下,以逸待勞。而楚軍來回奔波,疲憊之師,又因後路被秦軍切斷,士氣低落。秦軍在丹陽與屈匄的十萬楚軍大戰,屈匄全線潰敗,八萬楚軍陣亡,包括屈匄在內的七十多名將領被俘虜。
丹陽之戰楚懷王因為貪戀六百里領土,結果損兵折將,不僅沒得到商於之地的六百里領土,反而被秦國攻佔了漢中之地,成為了當時的笑柄。
藍田之戰
秦國在丹陽之戰得勢後,繼續擴大戰果,與韓、魏聯軍一起對峙齊、宋聯軍。楚懷王為了一雪前恥,趁秦國國內空虛,再次動員舉國之兵攻伐秦國。楚國當時號稱帶甲百萬,就是有上百萬的軍隊,雖然有些誇張,但楚國發動舉國之兵對秦國的威脅是非常大的。在楚國的猛攻下,很快重新收復了漢中,並且一舉攻破了武關,在僅僅與咸陽相距百里左右的藍田與秦軍大戰。藍田是咸陽最後的屏障,一旦藍田失守,咸陽就危險了。
面對楚國猛烈的進攻,秦國全力發動國內的軍民參與抵抗,同時透過外交手段聯合魏國攻擊楚國。此時秦、韓、魏聯軍已經擊敗了宋、齊聯軍,韓魏兩國見楚國國內空虛,起兵攻擊楚國軍事要地鄧城。在藍田,楚軍帶著復仇的怒火,秦軍也是在咸陽的最後關口誓死抵抗,戰鬥非常慘烈,雖然楚軍在藍田已經佔據上風,但卻不能眼看著丟失鄧城,不得不回援鄧城。
楚軍撤退之際,秦軍又發揮出了虎狼之師的作風,雖然損失慘重,疲憊不堪,但仍然主動出擊,再次攻下了漢中之地。因為楚國外交失利,在楚國空虛被韓魏聯軍襲擊時,齊國也怒不增援,楚國被前後夾擊,最後導致藍田之戰失利。
此戰雖然是楚國失利,但對秦國來說也非常兇險,最後秦國主動讓出了漢中之地,平息了楚國的怒火。
鄢郢之戰
楚國雖然佔地千里,兵力雄厚,但楚王昏庸,內政腐朽不堪,民心渙散,守備鬆懈。公元前279年,秦國派白起率軍進攻楚國。白起率領數萬大軍直接經藍田、丹水出武關。白起率領的秦軍一路掠奪,糧草等軍需補給都靠掠奪補充。楚軍無法抵抗秦軍的鋒銳,一直敗退,秦軍一路長驅直入,很快攻下了楚國軍事重地鄧城,隨後直接兵臨鄢城。
鄢城是楚國的別都,可見其重要性,楚軍早就集結了大量軍隊據守鄢城。白起率領秦軍兵臨鄢城後,遭到了楚軍頑強的抵抗。此時楚軍可以論持久戰,但秦軍不行。因為白起率領的秦軍已經深入敵國,需要憑藉一鼓作氣擊破敵軍,如果久攻不下士氣跌落必然大敗而歸。白起派人在鄢城西邊修築堤壩蓄水,並修建長達百里的水渠直達鄢城。蓄水到一定程度後,白起開渠放水直灌鄢城,城中軍民溺死者數十萬。隨後秦軍很快就佔領了鄢城。
鄢城被佔領,楚國都城郢城相當於門戶大開。白起休整部隊的同時將秦國的罪人帶到了鄧、鄢之地,為下一步的進攻做好了準備。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都城郢城。秦軍勢如破竹,楚頃襄王再次兵敗並潰逃至陳。白起攻破郢城後,又拿下了夷陵,一把火燒了楚國的祖墳,隨後佔領了竟陵、安陸一帶。
鄢郢之戰猶如一劍斬掉了楚國半壁江山,楚國因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