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詠者
編輯|史作詠者
盤點新中國成立後,九位擔任國家高幹的國民黨高階軍官。
其中五位選擇起義與老蔣決裂,另外四位都是聯共反蔣的民主人士。
第一位 傅作義將軍
傅作義,山西臨漪人,原國軍二級陸軍上將,建國前曾擔任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
身為華北“剿總”司令的傅作義,掌握4個兵團,12個軍,共計60萬重兵。坐鎮北平,把控華北局勢。
起先,傅作義響應老蔣內戰的號召,成為我軍解放華北的攔路虎。
不過隨著平津戰役的進行,華北形勢逐漸趨於我方。加之我方對傅作義開展和平攻勢,傅作義“幫蔣內戰”之心逐步動搖,最終選擇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並率部起義。使得古老的文化古都完好地迴歸人民,同時保證了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災。
而後他又致電董其武將軍,力促其通電起義,也使得綏遠地區順利解放。
建國後,中央對傅作義委以重任,讓其先後擔任水利部部長,水利電力部部長,這一干就長達22年之久 。
期間他工作兢兢業業,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4年4月19日 傅作義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第二位 盧漢將軍
盧漢,原名邦漢,雲南昭通人,原國軍二級陸軍上將,建國前曾擔任民國政府雲南省政府主席兼雲南保安軍司令官,也是最後一代“雲南王”。
起先,盧漢為前任“雲南王”的左右手。在著名的“驅龍事件”發生後,頂替表哥龍雲成為雲南一把手,同時在心裡與老蔣結下了樑子。表面上還是與老蔣,李宗仁虛與委蛇。
於1949年12月9日,伺機在昆明通電起義,成功使得雲南和平解放。
建國後,盧漢歷任了雲南省軍政委主任,西南軍政委委員等職,為建設共和國西南邊境地區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1955年盧漢還被授予了一級解放勳章,而後跟隨人才代表團訪問莫斯科。
1974年5月 在北京病逝,享年79歲。
第三位 劉文輝將軍
劉文輝,四川大邑人 ,建國前曾擔任國民政府西康主席,人稱“西康王”。
早年為了抵抗老蔣對其的削弱,曾多次與中共合作,並且深刻明白跟著中共才是正確道路。
在1949年8月,劉文輝就曾密電周總理表示起義的意願,只是時機不夠成熟,他只能選擇暫時隱忍。
不過隨著解放大西南戰役的爆發給了他機會,於是在12月9日,劉文輝就迫不及待地與鄧錫侯,潘文華等人聯名起義,幫助我軍兵不血刃地解放了西康。
建國後,劉文輝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林業部部長等職,為中國林業的發展鞠躬盡瘁。
1976年6月24日,劉文輝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
第四位 張克俠將軍
張克俠,原名張樹棠,河北侯陵人,建國前曾擔任國軍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
其實張克俠在1929年7月就秘密加入了我黨,成為周總理直接領導下的“特別黨員”,開始了長期地下工作的革命生涯,並在國民黨內部中潛伏了長達19年之久。
期間他在國民黨軍隊上層人物中積極開展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活動,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 發動內戰的陰謀,併成功策動了國軍將領郝鵬舉成功起義。
而到了1948年他又與何基灃一起臨陣起義,成功將國軍防線撕開一個口子。我華東野戰軍趁機深入敵人腹地,直逼徐州,成功阻斷黃百韜軍團後撤的路線。保障了我軍能夠將敵第7兵團全殲,加速了淮海戰役的程序。
隨後擔任人民解放軍33軍軍長,上海淞滬警備區參謀長,參與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
建國後,張克俠選擇卸甲歸田,先後出任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科院院長。為了中國林業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
1984年7月7日 張克俠在北京因病去世 終年84歲。
第五位 何基灃將軍
何基灃,河北藁(gǎò)城人,原國民黨陸軍中將,建國前曾擔任國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
同樣他也是我黨潛伏在國軍長達9年的骨幹力量,為新四軍向鄂豫皖等地的發展,和建立大別山根據地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淮海戰役爆發期間,何基灃聯合張克俠於賈汪和臺兒莊地區發動起義。致使國軍精心佈置的徐州防線亂了陣腳,加速了我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的腳步。
而後何基灃擔任了三野34軍軍長,並率部參加渡江戰役,直搗南京 ,為解放全國立下新功。建國後,何基灃同樣選擇離開軍伍,先後擔任了國家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等職,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許多貢獻。
1980年1月20日 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
隨後按照他的遺願,其骨灰一半灑在盧溝橋畔,一半灑在淮海戰場上,永遠陪伴著曾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們。
第六位 黃琪翔將軍
原國民黨陸軍上將,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建國前曾擔任中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 ,相當於德國的臨時使節。
黃琪翔是國民黨中少有的清明人,他始終貫徹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主張聯共,並且多次與我黨合作,還多次解救我黨被羈押同志。他很早對老蔣獨斷專行深惡痛絕,因而遭到了老蔣的排擠,無奈從軍政中退役出國。
1948年9月從德國卸職歸國,在香港期間主動聯絡我黨同志,積極為解放事業而奔走。
還曾給張發奎,餘漢謀,薛嶽,李漢魂等四位國軍將領寫信,勸其起義。次年8月間,黃琪翔在香港宣佈擁護中共政權,隨後在組織安排下,攜眷來到首都,還參加了之後政協第一次會議和開國大典。
建國後,黃琪翔擔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國家體委副主任等職,為國家戰後重建,司法構建以及體育事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0年12月10日 病逝於北京 享年72歲。
第七位 蔡廷鍇將軍
蔡廷鍇,廣東羅定人,原民國陸軍上將,建國前曾擔任中國民革中央常委兼財政部長。
屬於他的功勳還得數“一二八抗戰”。在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後,蔡廷鍇率領19路軍奮起抗擊日軍 ,成功讓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化為泡影。
後因參與反蔣運動被排擠出國軍,儘管抗日一度復出 但只是一個無兵司令,很難有太大的作為。
而後參加民革,積極投身反蔣鬥爭當中,先是在廣州與李濟深等人組織民促會,被公推為主席。後在香港,又參與組建民革委員會,並擔任中央常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
在1949年9月,作為民促會首席代表受邀出席政協第一次會議。
建國後,蔡廷鍇擔任國防委副主席,國體委副主任。任職期間不僅經常在祖國大江南北視察,而且幾乎每年都會出國訪問,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團結,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並且還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懈努力。
1968年4月25日 蔡廷鍇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76歲。
第八位 蔣光鼐(nài)將軍
蔣光鼐,廣東東莞虎門人,抗日名將,淞滬抗戰總指揮,民革的卓越創始人和領導人。建國前曾擔任民革政府財政部長。
他是國民黨中少有的聯共抗戰將領。當日軍再次想要侵佔上海時,身為19路軍總指揮的蔣光鼐率部打響了淞滬抗戰,接連抵禦住日軍四次總攻,迫使日軍四次易帥,並造成其近萬人的傷亡。沉重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
而後為反對老蔣獨裁,率領19路軍在福建發動政變,聯合建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擔任財政部長。失敗後前往香港,與李濟深,蔡廷鍇等人一起組織反蔣運動。
在1949年同樣出席了政協第一次會議。建國後,蔣光鼐歷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為新中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67年6月8日 病逝於北京 享年79歲。
第九位 陳離將軍
陳離,四川安嶽人,原國軍陸軍中將,建國前曾擔任四川省第7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早年身為川軍鄧錫侯的部下,就開始與我黨有了密切聯絡,曾多次營救我黨同志和進步人士,並協助我黨建立川東地區情報網。
當紅軍長征時他幫助我方蕭克部順利透過川境,而後隨鄧錫侯出川抗日。期間他還與我方彭雪楓同志搭上線 ,並且有了密切合作。甚至為了給我方新四軍支援武器彈藥,不幸事洩被免職。
解放戰爭時期,陳離出任四川省第7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後因掩護中共地下黨工作再次被免職。而後回到川西農村,積極從事策反川軍的工作,四川之所以能夠順利起義不乏有他的功勞。
建國後,陳離先後出任西南水利部副部長,國務院林業部副部長,為西南建設和國家林業發展勞心勞力。
1977年5月3日 在北京病逝 享年85歲。
結尾
以上就是新中國建立後九位擔任國家要職的國軍將領,在國家危難之際都能挺身而出 ,為國而戰。
新興國家建立後,他們同樣力挽狂瀾,為建設新中國而謀,為人民幸福而動,都是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