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焚書坑儒”,很多人會將他和秦始皇掛鉤,且不說究竟是不是秦始皇乾的,但是事情發生在秦代卻是真的。“焚書坑儒”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書籍被燒是小,思想被禁是大,可是中國歷史上“焚書坑儒”的不僅是秦代這一朝,民國時期也有,近800冊書籍被燒糊查禁。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個事情發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當時的中國正飽受戰亂之苦,文學創作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各大派別的大作家紛紛放棄了自己關於文學的論爭,開始自覺地宣傳“救亡”這一大命題。可是,因為當時政局紛亂,有“國統區”、“淪陷區”、“解放區”、還有以上海這樣“租界”林立的“孤島區”。
因此,文學創作方面形成了相應的文學區域:“國統區文學”、“解放區文學”、“孤島文學”、“淪陷區文學”。上文已經說過,在時代大背景的驅使下,所有的作家都開始了以“救亡”為主題的創作,宣揚愛國主義,描寫了大量的關於戰爭的文學作品。比如蕭紅的《呼蘭河傳》,老舍的《四世同堂》,還有一些戲劇作品也廣受歡迎,比如大名鼎鼎的《白毛女》。
可是,這樣一來,就給當時的敵人造成了困擾,因為他們當時對我國施行的文化策略是禁止“激發民族意識”“對時局有逆反傾向”的作品。可是,作家們的積極創作給他們的這一想法帶來了重大的打擊。於是為了徹底的禁止,在敵人的勢力範圍內,也就是“淪陷區”,施行了民國時期的“焚書坑儒”。
僅僅東北一個地區,在1931年到1936年這幾年時間內就被“查封”了近八百萬冊的書籍。更恐怖的是,他們還誘使一些作家“為了大東亞新秩序”而寫作,很有名的就是魯迅先生的親弟弟周作人了。當時,在“淪陷區”的作家,都處於一種“言”和“不言”的不自由狀態,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堅守著文學陣地,進行“救亡”政策的宣傳。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一方面,他們努力堅持五四時期的傳統,在“淪陷區”宣揚“鄉土文學”。為什麼呢?因為“鄉土”二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意味著“民族”“國民”“現實”“時代”,可以從側面反映作家提倡愛國的意識。比如,山丁的《綠色的谷》,他們在作品裡揭示生活在“淪陷區”的人民的生存困境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意識,將這些思想隱藏在對“鄉土”的描寫中。
而另一些作家,則從個人的戰爭體驗出發,轉向對作家自我平凡性,對“軟弱的凡人”的歷史價值進行描寫。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他們注重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重新發現和肯定,寫戰爭對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比如,張愛玲就從戰爭背景下寫了很多角色,比如大名鼎鼎的《第一爐香》《傾城之戀》等,都是在戰爭的時代大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另外,還有一些作家轉向描寫通俗小說和雅小說。比如,當時武俠小說大盛,誕生了如還珠樓主、白羽等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還誕生了如劉雲若、秦瘦鷗等著名的言情小說作家。這些作家的創作,方向是避世的,為的是逃避當時的高壓政策,從玄幻中表達自己的思想,但是其中業餘關於家國理想的滲透,也是對於愛國思想的另一種宣傳。同時,還誕生了如錢鍾書先生這樣的學者作家,《圍城》的大背景下,也離不開戰爭的影響。
足見,當時的高壓政策下,各位大作家們,放棄了五四時期文學究竟是為了人生,還是為了藝術的討論,轉向開始齊心協力的宣傳救亡和愛國主義。這正是各位大作家們心中民族家國的體現,也是敵人惡行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