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經
姓名: 狌狌 Xīng Xīng
編號: SD01001X001
籍貫:
南一山系之招搖山:南方第一山系名䧿(què)山,其首名招搖山,此山位於西海之畔。
照片:
異能: 其肉可使人日行八萬裡!(此異能似乎不太妙??)
原文:
“有獸焉,其狀如禺①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②,食之善走。”
註釋:
①禺(yù):獸名。猴屬,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
②狌狌(xīng):即猩猩。
譯文:
山裡有種野獸,長得像長尾猿,白色的耳朵,用四肢走路,也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這野獸的名字叫做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走得很快。
姓名: 白猿 Bái Yuán
編號: SD01002B002
籍貫: 南一山系之堂庭山,位於招搖山以東三百里。
照片:
異能: 未知(也許是,賣萌?[靈光一閃])
原文:
“...堂庭之山...多白猿。”
姓名: 蝮蟲 Fù Chóng
編號: SD01003F003
籍貫: 南一山系之即翼山,位於招搖山以東六百八十里。
照片:
呃,不怪攝影師,都怪蝮蟲長得太瘦了~~
異能:有毒!
原文: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多蝮蟲...”
碎碎念:
關於“蝮蟲”的“蟲”字在這裡怎麼念,是存在爭議的。
因為“蟲”,古“虺”字,虺,音hǔi,傳說中的一種毒蛇。
蝮蟲,又稱反鼻蟲,在兩晉時期文學家郭璞對《山海經》的註釋中曾經這樣寫到:“ 蝮蟲,色如綬紋,鼻上有 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
綬是古時系官印等物的絲帶,有各種顏色,所以“綬文”表示五彩雜色。
雖說後人對郭璞關於蝮蟲的註釋多有爭議,但是比較統一的認識是,蝮蟲就是一種毒蛇。
由此可見,蝮蟲也好蝮虺也罷,都是符合這種毒蛇身份的寫法的,只不過是古今文字衍變的一個過程。今人還是習慣多將“蝮蟲”讀作“fù chóng”。
我是趣春秋,歡迎你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