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姓氏更是一門複雜深奧的學問。人們常說“百家姓”,但其實我國見於文獻記載的姓氏多達五千六百餘個,解放後光是北京戶口檔案中的姓氏就多達兩千兩百多個。在如此眾多的姓氏當中,有張、王、李這樣極為常見的,也有死、屍、邪這樣令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慄的。
東漢初年,也有這樣一位姓氏極為罕見的開國功勳,他的姓氏不但稀有,發音還相當特殊,或許一萬個人裡只有一個人能夠唸對。他就是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一生大公無私,留下成語“克己奉公”的祭遵。看到這個姓氏時,或許很多人會直接唸作“祭祀”的“祭”,但實際上它的發音是“zhài”,音同“欠債”的“債”。
西漢末年,祭遵生於潁川郡潁陽縣,也就是今河南襄城縣潁陽鎮一帶。據《後漢書》記載,祭遵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儘管家境富裕,但他卻並沒有成為一個紈絝子弟,而是始終保持謙遜和儉樸的作風。不過,為人恭謹並不代表祭遵軟弱可欺,在某次遭受官吏欺壓後,他很快便結交賓客,將那官吏殺死以報仇洩憤。
新朝末年,劉秀率領部隊四處征戰,在途徑潁陽時與祭遵相見,並因為其儀表不凡而讓他擔任了自己的門下吏。劉秀前往河北後,任命祭遵為軍市令,掌管軍中市集,不久後劉秀的家奴犯法,祭遵依法將其誅殺。劉秀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但主簿陳副卻表示祭遵不因犯法者是劉秀的家奴就網開一面,而是秉公辦事,這正是推行法令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劉秀不但沒有懲罰祭遵,還封其為“刺奸將軍”。
河北平定之後,祭遵因功被封為列侯,沒過多久又以徵虜將軍的身份隨驃騎大將軍景丹等人攻入箕關。在一次作戰當中,祭遵中了一箭,當即血流不止,其麾下士兵們見主將受傷,紛紛有撤退之意,但祭遵忍著傷痛大聲呵斥,士兵們被罵後振奮精神,終於大破敵軍。
儘管是文官出身,但祭遵的軍事能力也不容小視。攻打山賊張滿時,祭遵先是斷絕了對方的糧道,隨後堅守不出,等到另外兩支山賊厭新、柏華前來與張滿會合時,祭遵突然出兵,將這兩股勢力各個擊破。第二年春天,張滿的部隊因為缺糧而喪失戰鬥力,祭遵順勢攻破城池,併成功將其活捉。
建武六年(30),祭遵隨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人行軍至長安,打算經由天水郡攻打割據蜀地的公孫述。當時,割據隴右的隗囂儘管表面上歸附劉秀,但暗中和公孫述聯合,因此一直藉故拖延,不願漢軍從隴右進入蜀地。當時,漢軍眾將都認為可以加封隗囂的下屬,然後坐視其勢力分崩離析,隨後再討伐公孫述,唯有祭遵提出隗囂心懷異志,應當儘早將其剷除,防備其徹底做好叛漢的準備。
劉秀認為祭遵的話有道理,於是任命其為先鋒,率軍與隗囂交戰,祭遵也不負所望,成功擊敗了隗囂派出的部將王元。在此之後,祭遵又幾次擊敗隗囂的部隊,幫助漢軍獲得了在隴右戰局中的優勢。建武八年(32),漢軍大勝隗囂,但不久後公孫述派出援軍,大將吳漢、耿弇都引兵撤退,唯有祭遵始終堅守陣地。
第二年春天,祭遵病逝于軍中,臨死前他要求用牛車將自己送回洛陽,喪事一切從簡。不過,得知祭遵死訊後劉秀立即下詔讓文武百官都去迎接其靈柩,自己也親自身穿素服到場。對祭遵之死感到惋惜不已的劉秀此後上朝時也常常感慨道:“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徵虜者乎!”
據史書記載,祭遵為人清廉而節儉,如今我們常用的成語“克己奉公”最早便是史書用來讚美他的。每當獲得賞賜,祭遵從不留給自己,而是全部分發給麾下將士,以至於自己一輩子都穿著毛皮褲子、蓋布被,家中也沒有什麼財產可言。另一方面,祭遵崇尚儒學,一生尊奉禮樂,還向朝廷建議冊封孔子後人、設立“五經大夫”。
綜上所述,祭遵不但擁有一個稀有的姓氏,還擁有可貴的品德。作為東漢開國名將,祭遵一生奉公守法、堅守正義,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為此不惜始終過著節衣縮食的清貧日子。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在儒家經典薰陶下長大的人,祭遵儘管在日後成為了一員武將,卻仍然十分重視文化發展。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人物,確實配得上史書中“克己奉公”的讚美,也值得後人尊敬、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