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佈了國內第三季度PC市場資料,顯示聯想、戴爾、惠普、華碩和宏碁等品牌,成為國內的銷售前五,而第一名聯想份額更是超過了二三四五名的總和,實力超群。
而朋友看到這則訊息,則跟評價君討論起來,就是為什麼強勢的PC品牌,在手機領域都紛紛折戟而歸,鮮有建樹。
環顧國內手機市場,確實如其所言,現在聯想戴爾惠普在手機領域動作很少,可能就聯想的Moto還有一些份額,還是當年鉅額收購的結果。此外,Moto份額主要在國外,在國內的銷量則不高。
而另一個還有一些份額的,就是華碩ROG手機,總體上走ROG的高階電競路線,與顯示器路由器等成為一個筆記本的補充品類,大眾類手機則是缺乏的。
而我們看看最新的手機資料,則是另一番景象。
根據CINNOResearch給出的資料,10月iPhone銷量第一,然後依次是OPPO、vivo、榮耀和小米,並沒有PC品牌什麼事。
那麼,為什麼這些PC巨頭在手機領域發展得這麼不順利呢?我們不妨看看幾個原因。
首先,就是軟體研發上有差距。
PC上最主要的軟體就是Windows作業系統,而PC廠商並不需要開發自己的UI,而手機廠商則不同,Android原生系統很多方面使用者反而使用不太習慣,各家品牌都要努力強化自己的UI,例如MIUI,例如HarmonyOS 2,都是大量研發人員,多年積累的結果。
對於PC品牌來說,並沒有這個不斷快速迭代UI系統的習慣。
其次,就是硬體供應上有所不同。
雖然PC也是高度整合各種功能的裝置,但和手機還不一樣,手機的很多新功能,比如5G SO、散熱模組、射頻模組、NFC、攝像頭、屏下指紋、藍芽技術、WiFi技術、有線無線充電,都分屬於不同的科技企業,廠商刻苦研發下,掌握的主動權更大。
但在PC領域,主要的硬體巨頭就是英特爾、AMD,以及英偉達,如果這幾個品牌供貨上存在延遲,或者缺少供應,那麼PC品牌就很難辦。所以,PC巨頭在維持現有的規模優勢的情況下,就會在供應上獲得長期的優勢,而這不是後發的PC品牌透過研發可以彌補的,畢竟CPU和GPU無法研發出來,而使用者又最看重這兩個部分。
第三,就是渠道也有所不同。
PC品牌是從2000年,甚至更早就開始深耕中國渠道的,包括個人消費市場,以及行業採購市場,具有龐大的經銷商體系,尤其是行業領域,具有更高的門檻。
在這方面,後來的PC品牌也是不好進入的,於是渠道也成了PC巨頭們的重要競爭力。當然,這也是合理的,畢竟人家渠道建設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自然形成壁壘。
第四,就是營銷上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手機領域,一直的主張是年輕,移動生活這個方向,以及美顏,自拍,提升生活精彩屬性。每個公司在發聲上,也是輕鬆活潑的形式。
手機及無線耳機、平板、手錶等裝置,給人的印象都是親切生活的感受。而PC領域,很多品牌沒有固定發言人,也不會隨便和使用者聊天,現在代言人也省了,只談配置。比如英特爾、AMD、英偉達有什麼新技術釋出,那麼PC新品就有什麼新看點,僅此而已。
總之,在一個行業裡,不斷的激烈的競爭的結果,就是內卷嚴重,外部企業很難進入,比如PC品牌的手機產品很難進入手機市場,手機品牌的PC產品也不容易在PC市場開啟局面。
但是,手機廠商並沒有止步,包括小米、華為、榮耀、realme等品牌都推出了有特色的筆記本產品,並且在消費市場受到歡迎。
此外,華為還開發了商用電腦,可以與手機聯動,帶來豐富的體驗。
總之,手機的那個節奏,PC廠商做不來,而PC大廠築起的強大壁壘,也不是手機品牌可以短期攻破的。
但總體的方向是一定的,就是手機品牌進攻,PC廠商防守,看看小米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佔44%,已經很說明問題,而華為的研發更是不計成本。
網上有一張圖,是華為10年研發投入,2020年更達到了1419億,超過BATJ總和,更是大幅超過某PC品牌。
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個收穫不一定在現在出現,但未來總會有所體現,消費者將得到更多的,更好的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