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去,每個人都會留下屬於他的一片風景,有時是引人浩嘆的絕唱。
羅海巖
“震後遺墟上,孤燈共筆耕。墨淳君子意,筆樸梅竹風。昔日電源使,今日書海燈。華年見恨晚,白首靈犀通。”
這是我當年把自己的新書《走讀時光》寄給新華社河北分社副社長侯志義,請他指正時,他用手機發來的一首詩,記敘了當年我們一起採訪寫作的情景。今日此情此景已為天人永隔!我從新華社內的《前進報》上,發現侯老逝去的訊息,不禁扼腕痛惜。
我與侯老相識於唐山地震後的80年代。唐山震後恢復建設時期,河北分社為加強唐山報道,組建了唐山記者站,侯志義作為首任記者常駐唐山,也同時負責秦皇島市的報道。我那時任唐山發電總廠宣傳部長,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火電廠,所以和他聯絡很多,幾乎每月都見面,在他的指導下,我嘗試寫出了一些稿件並被中央媒體採用。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第一篇新聞作品,也是在新華社發的第一篇通稿,名列侯志義之後,題為“機械工業部在唐山發電總廠設立駐廠總代表”,促成後來許多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工地,都實行了有關部委派駐代表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
那時的侯志義正值盛年,高大的身驅,清癯的面孔,戴一幅近視眼鏡,十分儒雅俊朗。震後復建的唐山,生活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唐山市委在機關院內分給侯志義一間宿舍,兩層樓的樓下全是車庫,樓上住的都是司機,但老候並不講條件,和那些司機們都成為好朋友。期間,他採寫了唐山陡河電廠、京秦電氣化鐵路、秦皇島煤碼頭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稿件。他後來有一首詩寫道:“戀三載唐山暫駐。有聯袂同仁,結心齊舞……”
侯志義十分敬畏職責,不是在謀劃著寫稿,就是在外出採訪的路上。記得有一次,我們議論完稿件已是中午12點多,外面下著大雨,他拉著我一起去食堂吃飯,夾著雨衣就向外跑,食堂裡的師傅見了渾身溼透的老侯為之大笑。那時到電廠採訪的記者很多,有的文字生動鮮活,注重形象思維,有的行文洗練,文筆老辣,老侯屬於後者。他對每篇稿子都是改了又改,哪怕是幾百字的小稿子也要讀上幾遍、再改幾次。有幾次他讓我先寫,然後他來改,最後改成了“花臉稿”。我至今在完成稿件後,都從前到後讀上一遍,就是受到老侯的傳承,並受益不淺。
我後來放棄了許多好的選擇而考取中國新聞學院,進入新聞領域,對老侯的敬佩是個重要因素。那真是一段充滿激情的歲月,和今天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那時人們的感情沒有一點私念,幹活都是“一根筋”,讓許多後人們無從去想象和理解。老侯為人正直,講話慷慨抑揚。記得跟老侯實習的一位年輕記者離婚後找了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本是個人的選擇和穩私,今天看來更無可非議,但老侯多次拍案斥之。想起老侯的許多趣聞逸事,不禁啞然失笑。
我到新華社工作後不久,老侯就退休了。有的人每天見面可能也就是客氣的同事,有的人多年不見仍心理相通。我和老侯的聯絡雖不多,但我知道,他九十高齡的母親多年患病不能自理,老侯退休以後攜妻子從石家莊搬到故居的縣城,侍奉老母三年多不離形影。想到他滿頭白髮,像孩童般為母親餵飯喂藥、穿衣服、係扣子,並以詩言志,記錄自己的生活,真是熱淚沾巾,燕趙之風如高山仰止。
我常常想,一個人的美德總是貫穿於各個方面,絕不會只在某個方面顯示出奇崛。侯志義大學畢業後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了7年多,但夫人在石家莊工作而不能調到北京,侯志義毅然要求從北京調到河北,為此放棄了自己的專業。他筆如其人無懼無私,曾因一篇關於白洋淀環境治理的報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並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受到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的嘉獎。
我和侯志義的友誼似忘年之交,過去稱呼的“老侯”隨著歲月變遷而變成了“侯老”。那年盛夏,老侯攜夫人從北戴河回來,途經北京短暫停留。我到總社的招待所去看他,多年不見,不出幾句話他就讓我看他的詩集。我翻看著列印的幾百首詩,涉及他幾十年來的記者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是心靈和情感的寫照。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有一箇中午相聚,但談的都是為文辛苦事,這就是老侯的風格和追求。
侯志義晚年寫的800多百多首詩,飽含深沉冷靜的蒼桑,顯示出豐厚的文史造詣,每篇詩句都優雅灑脫,循規達意,這是他獨到的觀察思考和業務追求的結晶,從中顯示著他家國天下的情懷,讓人感到了一種內在的張力。他晚年曆時十餘年的詩作,共出了二個版本,第一本為《古韻新聲》,在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最近三年多,他以耄耋之年,又寫出二百多首詩詞,結集出版為《夕韻集》,可惜我看到這本凝聚老侯最後心血的新詩時,他已離我們而去。我時而習之,常想到過去日子裡的陳煙往事,眼前隨之浮現出老侯燈下伏案,一遍遍修改稿件的情景。
在老侯當年發給我那首《五律》後,我也給老侯發去問候,表達對這位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敬意。有人說,老侯雖然後來擔任了領導,但一直是個比較單純的業務幹部,我覺得這正是他寶貴且最有價值,並受到尊重的原因。憑此老侯儘管風燭殘年也不減其風采,至今 都是我們心中的一尊雕像。
我步其韻律,奉和致意:
“冀東廢墟上,侯老勤筆耕。
教誨多情意,縱筆有國風。
概為責任使,永為我心燈。
想見不恨晚,早有靈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