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山東兗州地界。幾個士兵模樣的人匆匆從城門之中走出來,頭也不回地向西南方向逃去。他們的身後,城裡城外的槍炮之聲已經響了兩天有餘,此時硝煙正在漸漸的散去。
一隊解放軍戰士飛快地趕過來,尾隨著前面那幾個可疑計程車兵,很快就追上並俘虜了他們。幾個士兵中為首的正是國民黨第12軍中將軍長霍守義,而他的被俘,也宣告著兗州戰役的正式結束。
少帥器重之人
霍守義是遼寧人,1898年他生在遼寧本溪一個望族大戶人家,這給了他相對優越的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條件。
經歷了清王朝覆滅,民國建立等大事件,此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各列強對中國虎視眈眈,無不想在亂局中分一杯羹,煤鐵礦產資源豐富的東北便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而諸多列強之中,論對東北土地的覬覦之程度,尤以近鄰日本為甚。
在這個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年輕的霍守義毅然決定放棄自己當前的學業,直接尋找從軍報國的機會。於是他輾轉北平高等警官學校和吉林陸軍軍官教練處炮兵科等處學習深造,不斷精進,提高自己的學識和軍事素養,終於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將才。
之後他曾在北平和河北等地任職,之後回到了故鄉,為東北軍閥“少帥”張學良效力。
霍守義在東北軍中屬於張學良親自培養的幹部。
深得少帥信任和器重的他擔任的是東北軍112師師長一職。
這個師的來頭非同小可,它不隸屬於任何一個軍的編制,而是一支守衛張家宅邸的直系部隊。
1931年,九一八事變過後,對東北垂涎已久的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步,也就是佔領東北。
當時的張學良已經率領東北軍歸入南京國民政府麾下,而國民黨方面為了儲存實力,最終制訂了不抵抗政策,決定讓東北軍全面撤出東北,張學良出於類似的目的也沒有違抗命令。
自此,東北軍只進行了部分抵抗就撤入了關內,霍守義也隨部隊入關,開始了六年不抵抗的內戰歲月。
不負栽培,忠心未改
對於蔣介石來說,各地軍閥雖已歸附他的南京國民政府,但軍閥們始終各有異心,軍閥部隊的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比之嫡系的中央軍來說還是不堪重用。
而且此時國民政府最主要的敵人不僅是剛剛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的日本,還有在陝北和南方多地轉戰的共產黨部隊。
蔣介石的本意便是讓地方軍閥和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相互攻擊,消耗兩方實力的同時儲存自己中央軍的實力,於是他提出了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不顧日本入侵家國破碎的時局命令東北軍在內的地方軍閥繼續“剿共”。
霍守義的東北軍112師也因此輾轉多地與紅軍作戰。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霍守義部也奉調移師陝北,與西北軍一道對紅軍進行圍剿。
彼時東北軍將士已經和紅軍進行了幾年的戰鬥,在勞山和直羅鎮等戰鬥中已然損失慘重。
外敵當前,大家早就厭倦了同胞之間的自相殘殺,心裡仍念著東北的白山黑水,想要打回東北收復故鄉的心意遠勝於無意義的剿共和內耗。
張學良等東北軍高層當然也知道這一點,他和西北軍的楊虎城對於蔣介石一味圍剿紅軍的政策極為不滿。
張學良就此利用部隊駐地離延安較近的便利,與共產黨建立了聯絡。
霍守義在陝北時,有一次受張學良召見,張學良向他吐露了心聲,表示要聯共抗日才有解放東北老家的希望。
霍守義謹遵張學良的方針,並不主動與共產黨為敵,反而暗中相助,半年時間以來一直派專員保障共產黨人員在張學良宅邸和延安之間往返,前後共計十幾次,受到霍守義部保障的人員還有《西行漫記》的作者,著名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軍和西北軍將士和高階將領對於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反感也越來越嚴重。
外敵當前,他們心裡對繼續與紅軍為敵早已沒有興趣。
在此背景下,張學良和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以兵諫的方式逼迫蔣介石聯共抗日。
西安事變最終在國共等各方勢力的斡旋下被平息,蔣介石最終同意了聯共抗日的方針,而發起此次事變的關鍵人物張學良楊虎城並沒有落得什麼好下場。
本應是民族英雄的楊虎城被蔣介石長期囚禁,在新中國成立前夕被殺害。
張學良此後也一直被軟禁,直到隨蔣介石去臺灣之時都未恢復人身自由。
霍守義得知苦心栽培自己多年的少帥被蔣介石囚禁,大為憤慨。
他知道武力營救張學良並不可取,自己作為東北軍將領,也非蔣介石嫡系,當真是對此無能為力。
但是他還是毅然前往蔣介石的官邸,對蔣介石提出要求,令他保證張學良的安全,如張學良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不僅自己不會為蔣介石繼續領兵作戰,而且還會帶領自己的部隊倒戈一擊,屆時便無法保證蔣介石的生命安全。
在當時的那種形勢之下,霍守義敢於對蔣介石說出這種話,當真是忠義有加,不枉張學良對他的多年培養。
抗日名將的最終歸宿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之後,全面抗戰的烽火在中國大地上燃起。
此時東北軍的少帥張學良被軟禁,蔣介石為了進一步分化瓦解其勢力,對東北軍進行了改編。
將東北軍每個軍下轄四個師的甲種軍編制縮減為每個軍下轄兩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的乙種軍編制,並最終在整訓縮編中將東北軍改編成了六個軍,東北軍被蔣分散開來投入到各個戰場上去,也因此基本瓦解。
霍守義所在的東北軍部隊被整編為第57軍,他繼續擔任112師師長,並與111師師長,一同歸軍長繆澄流指揮。
淞滬會戰開始之時,霍守義奉命進駐靖江,並轉道江陰,在江陰要塞處固守。
日寇向江陰進犯,112師的將士們自918事變後撤出東北以來都憋著一口惡氣無以發洩,此時正是抗日報國的大好機會,都堅守陣地死戰不退。
112師與日軍鏖戰江陰,在共五晝夜的時間內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最終因人員與裝備均不佔優而不敵,部隊分頭突圍。
霍守義在這一戰之中被炮彈破片擊中,腿部受傷,而他的112師自他以下有一千多人傷亡。
南京統帥部特發來嘉獎電文,表彰112師死戰抗敵的英勇表現:“該師堅守要塞,奮戰多日,使後方友軍從容佈防,南京可保無虞也。特電嘉獎。”
後來霍守義的部隊又參加了守衛連雲港的戰役,112師所部在連雲港防禦數月,駐防期間數百次與登陸的日軍激戰,令日軍始終未能在連雲港登陸。
政府將山東和江蘇劃設為魯蘇戰區之後,霍守義率部進駐,至此一直在魯蘇兩地戰鬥。
在山東之時,霍守義和同在山東的八路軍部隊相處得很好,並未發生過摩擦,部隊中有很多共產黨員,就連他手下的團長萬毅也是共產黨員。
當時的山東,雖然國共已經合作抗日,但是國民黨方面真正接受八路軍的官員並不是很多,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和57軍軍長繆澄流和共產黨的關係就並不好,經常蓄意製造摩擦。
霍守義在此中算是一股清流,經常與駐地附近的八路軍將領進行友好談話,加深彼此之間的關係。
抗戰結束之後,霍守義也被國民政府升為中將軍長,直接領導在山東駐防的第12軍。解放戰爭中,他的12軍坐守兗州。
12軍將士早已厭惡內戰,也就此在兗州戰役中被勢不可擋的解放軍迅速擊潰,於是也有了文章開頭霍守義出逃被俘的一幕。
霍守義被解放軍控制之後,由於一直以來和共產黨的良好關係,自願發表了《告全國同胞、東北同鄉、國民黨軍官兵書》,積極勸降還在山東戰鬥的舊部,為山東的解放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霍守義歷任南京市和江蘇省政協委員。
在文革中被迫害,於1967年離世。
結語:
霍守義作為東北軍的老牌將領,青年從軍,受張學良多年栽培,深明民族大義。他於東北陷落之後不願意與共產黨人作戰,還在張學良的指示下多次保證共產黨人的安全。在西安事變過後,張學良被囚之時敢於向蔣介石進諫,足見他的一片忠心。
抗日戰爭中他屢次立功,也曾於戰鬥中負傷,並且不保持黨派成見,積極與共產黨人搞好關係。解放戰爭中他兵敗被俘,很快勸降並整編舊部,避免了進一步的流血衝突。
筆者覺得,作為國民黨東北軍將領,他早早的將自己和共產黨聯絡在了一起,不僅出於張學良的授意,也是他自己順應民心的極好選擇。他的一生是投筆從戎的一生,是抗日愛國的一生,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他的故事不可謂不傳奇,也十分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