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資訊不錯過】
因為一個綜藝《不要小看我》,#內疚式教育#這個詞出圈了。
什麼叫內疚式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用讓孩子感到內疚的方式教育孩子,來達到使孩子“聽話”的目的。一般父母會用自虐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內疚,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自虐式教育。
透過這個綜藝,我們來看一下這種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
這位媽媽做到了,能對自己下手扇自己耳光的人是個“狠人”。
可以看到,黃小桃的媽媽用“驚恐”這個詞來形容自己孩子當時的表情,孩子已經受到了驚嚇。
這位母親行為超出界線,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因為不聽話才使媽媽“懲罰自己”。在孩子面前做這些偏激的暴力的行為,會讓孩子效仿學習,埋下心靈創傷。
誠然,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並沒有錯,但是過分言說會讓孩子感到內疚。
孩子在內疚式的教育模式中長大,會給孩子“負罪感”,經常否定自己,變得小心翼翼。
而父母使用內疚式教育方式的原因:一是樹立威嚴,讓孩子在打壓下聽話;二是代入自己的成長時代,讓孩子體會自己受到過的“慘”的家庭教育方式。
小編相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也是愛自己孩子的,只是沒有找到好的教育方式。但是現在年代已然不同,過度貶低孩子的價值,給孩子傳遞一種被養育讓父母很辛苦的觀念,會讓孩子心靈受到創傷,感覺隨時都會被拋棄。這無疑是情感綁架。
自虐教育者,更是情感勒索者
心理學家蘇珊.富沃德將這一類以愛為名的控制行為定義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通常都發生在親密關係之中,也正因為雙方都珍惜彼此的關係,才使得勒索得以生效。
而自虐教育者是典型的情感勒索者,他們看似傷害的是自己,卻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換取控制。對孩子來說,父母是成長過程中的權威,自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一旦父母利用自己的犧牲和付出,來要求孩子,孩子也只會因罪惡感而順從。
也正如蘇珊.富沃德所說,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是被操縱者心中最常見的感受,而自虐者也常是透過傳遞這三種感受,來控制對方的情緒和行為。
①恐懼感:
2017年SOHU上有一段影片,和我上面講的故事很類似,引發了網友熱議。影片中兒子犯了錯,爸爸卻說“子不教父之過”,還拿著棍子逼著兒子打他。
影片中爸爸先對兒子說: “這一次你的責任是爸爸的錯,爸爸沒教好你,爸爸替你受這一次罪。”
爸爸拿起棍子讓兒子打他,兒子沒有動。
爸爸又大聲吼: “叫你打你就打,這是我的錯!爸爸的話不聽了是不是?”
兒子被嚇哭了。
爸爸卻還是不停止,繼續說,是爸爸的錯,爸爸要接受懲罰。隨即拿著棍子開始打自己,邊打邊說,沒教好兒子,是自己的錯。
整個過程中,兒子都在一旁大哭,不知所措。
孩子犯了錯,父母有責任教育他們,但是透過自虐的方式警示孩子,孩子只會充滿自責,他們深信父母的傷害是自己引起的。當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後,他們就會有恐懼感,生怕自己的一個小錯誤會再次帶來對父母的傷害。
他們恐懼父母會再次透過自虐的行為,讓他們一次次體會不知所措的感覺,和無法面對的內疚感。
②責任感:
熱播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的媽媽是另一種型別的“自虐教育者”。她付出了百分之百的愛,也將百分之百的控制延伸到了兒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她跟劇組,幫兒子打掃衛生,每天四點鐘就起床幫兒子熬梨汁,堅持了十多年。她說自己的宗旨就是,不管兒子走到哪裡,他都會給兒子一個溫暖的廚房。
媽媽還在節目中坦言說會干涉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如果有一天兒子選擇結婚,百分之五十是為了自己。也就是說,兒子在伴侶選擇上一定會聽她的意見。而他至今未走進婚姻,也許和母親的干涉不無關係。
朱雨辰還有一個姐姐,至今也未婚。媽媽說女兒看到自己是如何帶大弟弟的,覺得自己負不了這樣的責任。
媽媽看似無微不至的愛,卻在潛意識中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這會讓孩子覺得,如果不聽媽媽的話,或者做出媽媽不喜歡的事,就對不起她如此的付出。
朱雨辰在其他的訪談節目中也透露過,母親的愛給了他太大的壓力。他對愛有過質疑,可是這份沉重的愛是來自於自己最親密的人,他出於道德責任無法反抗,於是只能心理暗示自己,讓自己接受這都是因為愛。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父母的愛是唯一一種指向分離的愛。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朱雨辰的媽媽卻是相反的,她希望自己能夠一輩子照顧孩子,做他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實際上,她在用責任感,掌握對孩子人生的控制權,而孩子也只能停留在如此黏稠的親情中,無法前行。
③罪惡感: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刻畫了一個總是取悅別人的女主角凪,而她的性格正是因為她有一個總是在情感上勒索她的媽媽。
有一次颱風過後,凪的媽媽告訴她房子遭到損壞讓她回家看自己。凪回家後把房子前後都檢查了一遍,發現並沒有媽媽描述的那麼恐怖。不過媽媽還是試探性地說,自己想要把房子翻新一下,希望在東京工作的女兒可以盡下孝心。
但是這時候凪正好在為自己開一家洗衣店攢錢,她當下的錢只夠交押金。她希望媽媽能夠再等等,等她再多攢一些錢,再幫她翻新房子。
她鼓起勇氣問了媽媽,卻沒想到,媽媽回答說:“沒關係,我會試著低頭到處借錢,搭上我這條老命一點點還錢的。去追求你的幸福吧。畢竟,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當凪離開家,覺得滿懷歉疚,於是將自己攢了很久準備付洗衣店押金的錢全部轉給了母親。
在整個過程中,母親的威脅和道德綁架是無聲的,甚至被關心和愛包裹著,但是對女兒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母親讓女兒產生了罪惡感,以此來控制她的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當父母用自己的付出或者犧牲作為籌碼,來換取孩子的關注或者順從時,她們就已然在扮演著操縱者的角色。
於是,愛變成了控制,變成了威脅,甚至最終演化出了罪惡和恐懼。
想讓孩子聽話,試試這樣說
想讓孩子“聽話”,配合我們往積極的方向發展,作為父母我們不妨用點兒“小套路”。
比如,你想讓孩子努力學習,不要發脾氣逼他學,也不用講道理教他學。
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網上流行的“FFC模型”誇獎他,鼓勵和認可會讓他鼓足幹勁兒。
“寶貝,我今天很高興,(F feeling,描述感覺)
你用了半個小時就背會了課文(F fact,用事實說話)
媽媽到現在都沒背會”(c compare,跟什麼比較一下)
除此之外,如何讓孩子聽,你還可以試試這樣說:
用“我知道”代替“別鬧了”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演員胡可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圈粉無數。
每次小魚兒哭鬧,她都能立刻安撫孩子的情緒。
小魚兒在水堡因害怕而哭泣,胡可說:
“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簡簡單單的“我知道”三個字,意味著接納和共情,讓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和愛。
這樣的方法,遠比一句粗暴的“別鬧了”要管用。
用具體感知代替空洞說教
孩子不喜歡刷牙,可以說是讓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
講道理、威嚇、恐懼都收效甚微。
而孫儷是這樣做的。
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和血淋淋的圖片,讓孩子直接感受到不好好刷牙的嚴重後果。
不用家長多說,孩子就自覺刷牙去了。
很多時候,用事實說話,讓孩子親身感受,比一萬句苦口婆心的道理都管用。
用輕鬆幽默代替嚴肅枯燥
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國外搞笑影片。
他沒有嚴厲地制止女兒,也沒有試圖對青春期的女兒講道理。
而是靈機一動,穿上同款超短褲,對女兒說:
“你要敢穿這個去上學,我就敢穿這褲衩每天去校門口接你放學。”
於是,在全家人的大笑中,一次溝通危機解決了。
如何說服孩子,不妨學學這位外國老爸,用輕鬆幽默的方式代替嚴肅枯燥的說教。
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和交流。
願所有父母都能用智慧和愛,實現跟孩子的親密溝通。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首都教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