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開篇,我得正式且認真且發自內心的立個保命宣告:
本人對任何性別群體均無任何惡意,本文也絕無貶低任何性別群體的意思。
在我看來,只要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之內行事,我尊重任何人的任何選擇。
好,保命宣告結束,咱們進正文。
之所以開篇要寫這東西,跟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相關。
近日,知名英國演員“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同時上了推特和微博熱搜。
作為一個青年才俊,小雀斑曾經出演過電影《丹麥女孩》、《霍金》等經典作品,並憑藉後者拿下影帝頭銜。
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斬獲奧獎提名絕對是個不小的榮譽。
但近期小雀斑卻表示,自己非常後悔當初參演《丹麥女孩》。
說出這番話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又被噴了。
這裡我先三言兩句,帶不熟悉的小夥伴過一遍《丹麥女孩》的故事。
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世界上最早有記錄的變性人之一、充滿傳奇色彩的丹麥畫家莉莉·艾爾比的人生。
話說,彼時小雀斑飾演的主角還叫艾納·韋格納,是一位面目清秀的男性。
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以及一位畫家妻子格爾達。
在某次畫展中,格爾達請來的模特缺席。
為了能順利完成畫展,格爾達決定讓長相清秀的丈夫艾納,臨時換上女裝頂替模特。
艾納欣然接受,可就在穿上小裙子的一瞬間,他的內心過電一般發生了變化。
深埋在艾納內心的一個叫“莉莉”的女性人格,在此刻覺醒了。
自此之後,艾納開始懷疑人生,並漸漸的厭惡自己的男性身份。
在經過無數內心掙扎,以及對世俗偏見的抗爭之後。
艾納終於在格爾達的支援和陪同下,完成了性轉,成為莉莉·艾爾比。
作為一部傳記體作品,影片故事本身並不複雜。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原片,這裡咱們不多展開。
總之,《丹麥女孩》收穫了大量好評,也成就了小雀斑的行業地位。
這本來是件好事,可偏偏有人提出了一個新觀點:
“《丹麥女孩》就該讓真正的性轉者出演,小雀斑憑藉此片衝擊奧斯卡,不僅剝奪了性轉者的工作機會,也剝奪了本該憑藉此片成名的性轉者的榮譽。”
此言論一出,歐美祖安老哥們紛紛跟帖支援。
什麼“懦夫”、“盜賊”、“恰爛錢”之類的話,紛紛轟向小雀斑。
更有人指出,小雀斑支援過《哈利波特》作者羅琳,曾經反對英國“簡化跨性別識別”政策這件事。
並以此給小雀斑戴了頂“吃飽飯罵廚子”的偽君子高帽。
上文提到的羅琳反對一事,本身也挺有意思的。
2019年,英國政府提案,簡化跨性別者的身份認證程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只要你認定是異性,不用做手術,也會被認定為性轉者。
這個大家如果看過奧運新聞,應該都還有印象。
紐西蘭“女子”舉重選手哈伯德,就是這麼一位“自認為是女性的女性”。
這項政策,引起一位英國女性瑪雅的反對。
在她看來,她很難想象,如果有一天在廁所和浴室,見到一位保留男性特徵的“女性”會多恐怖。
羅琳公開支援瑪雅,並做出了更多的引申:
比如,簡化性別認證,是否會導致正常女性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會不會有人假裝自己“男變女”,直接侵害女性?
又是否會導致部分青少年,在性別概念未完全成型時,就稀裡糊塗變了性?
由於這些言論,羅琳遭到了大量抵制,甚至《哈利波特》20週年的慶典,也拒絕了“哈利波特之母”出席。
羅琳的觀點是否全對,咱們得以觀後效。
但因為曾經反對網暴羅琳,小雀斑可真是被衝了個痛快。
不過,縱觀此次事件,我一度無法理解,這些人到底衝個啥勁。
先說電影本身。
《丹麥女孩》能大獲成功,本子確實夠頂,但本子好只是一方面。
小雀斑用極富張力的演技,把“莉莉”這個角色演活了,才讓影片格外精彩。
單單揪住小雀斑不是變性人,所以不該演變性人,演了就如何如何。
不客氣的說,這種就屬於找茬了。
罵人的各位,都忽略了很重要的問題:
電影裡都是假的啊!都是演的啊!
按照老哥們的說法,LGBT類角色,就要LGBT出演。
但《斷背山》主演希斯·萊傑可是個正經的直男。
高分同性影片《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主演提莫西·查拉梅,也是直男。
常遠老演各種陰柔的角色,《夏洛特煩惱》中更是直接反串了一把真變性人。
但他還是個普通直男。
說白了,當演員當到最後,拼的還是演技和角色匹配度。
片方認為,沒有性轉演員適合《丹麥女孩》,所以片方沒找。
片方認為,小雀斑適合《丹麥女孩》,所以片方找了。
反正電影是演出來的,演的好演的像,演的真情流露,那就是好演員、好片子。
如果這都噴,差不多就跟我高考剛過提檔線,卻嚴正抗議,清華為什麼不錄取我一樣。
這不叫爭取權力,這叫抬槓!
非要按照老哥們的邏輯往前推,請瑞秋·澤格勒演《白雪公主》,也是罪過。
因為“面板像雪一樣白”的白雪公主,怎麼看都像白人。
如果再加上“如瀑布般亮麗的黑髮”,白人黑髮,這很符合南歐人的生理特徵。
按理說,該找南歐人出演,正白旗的老羅馬最佳。
片方強推拉美裔,是否也剝奪了一位義大利人的飯碗?
但你是個白人啊,你身上沒聖光啊,敢說不就是政治不正確啊。
強如羅琳都被開除霍格沃茨,何況一個普通演員。
說到這裡,小雀斑被噴原因就很清楚了:
又TMD是TMD“政治正確”。
“政治正確”這個詞兒,可算是讓極端白左玩明白了,乾點啥事兒都得深入研究“是否政治正確”。
這本身好像沒啥,做事符合社會價值觀挺好。
但看他們的操作,我可一點沒覺得哪正確過。
打著為LGBT著想的旗號,乾的卻是踩一捧一,挑動群體矛盾的勾當。
完全就是一場網際網路暴民的狂歡!
往大了說,大家同為本國公民,卻要根據膚色、信仰、愛好、性取向等分門別類一刀切。
人為製造對立和衝突,去爭奪本該普惠所有人的福利資源,想想就很離譜。
不過看看橫平豎直的非洲地圖,啊,原來攪屎是大老爺們的一貫作風。
我悟了!
往小了說,LGBT人群的權益問題,確實比較難搞,推動平權也更便於他們融入社會。
但平權是要政策、道德、價值觀各方面配套,是個很複雜的工程。
而不是逮著一位知名演員飆垃圾話。
祖安老哥們嘚嘚完,在道德高地上奏樂起舞,走向生理高潮。
相關既得利益者借勢煽風點火,捐款贊助拿到手軟。
政客們轉移了矛盾,拿到了選票,大家都贏麻了!
但對於更多普通人來說,他們只看到的網暴。
於是乎,部分人憑藉直覺就會形成一條邏輯鏈路:
LGBT問題引發了網暴,所以他們是不安定因素,他們想搶奪直男直女的資源,搶不到就跳腳。
簡化一下就是,LGBT是魔怔人,更是壞人。
所以,要加緊歧視、排擠、迫害他們。
再然後,真正的LGBT的輿論地位一落千丈,陪著小雀斑一起倒黴。
這可不是我危言聳聽,大家想想“黑命貴”運動的風評即可。
照例到總結環節。
網暴的發生,乍一看只是一群閒出屁的極端白左,在社交平臺豎道德牌坊。
但往深挖一下就不難看出,這件事無非還是西方世界階級固化後,必然發生的衝突。
政客們無法解決問題,又沒法俯下身子真抓實幹。
乾脆對人民分化瓦解,用貼標籤塑造魔怔人,激化群體矛盾,掩蓋根本問題。
這幾年,不少西方影視作品為充斥著各種迷惑行為,也是拜這點破事兒所賜。
作為一個混影視區的人,目睹一堆作品被“政治正確”禍害到面目全非,想來也是痛心。
只能希望魔怔人們,能早點收手。
累了,這種鬧劇真看累了。
今天就先到這裡吧,如果你覺得還有點意思,不妨點個贊。
如果還有什麼其他想法,也可以評論區一起和諧討論。
咱們明天再見。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阿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