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復醫院骨科一康復中心主任楊華清是一個“圓夢人”。作為中國肢殘人矯形專家,楊華清從事一線醫療工作20餘年,他帶領楊華清創新工作室,研發了“微創系統化治療肢體畸形”系列方法、“微創骨外固定肢體再生控制技術”與“肌骨加速康復治療技術”等多項創新技術,為一個又一個肢殘人士重圓“行走夢想”。
依靠醫療攻關為患者減痛降費
馬蹄內翻足是一種常見的肢體畸形,具有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的特性。由於缺乏適合肢體殘疾人的手術器械,傳統手術操作存在諸多不便,加之治療方法的侷限性,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佳。楊華清從事一線醫療工作20餘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和馬蹄內翻足“作鬥爭”。
“那時候很多醫療器械在臨床使用起來都不是很順手,效用也有偏差,我們從2006年開始,就嘗試著結合一線醫療實際工作,進行技術創新。”楊華清介紹,從2006年起他就牽頭建立了專業的肢殘矯治團隊,透過不斷的醫療技術攻關,團隊進一步提出了“可調節支具—康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先透過可調節支具進行外固定,在體外緩慢持續地進行牽拉,使人體組織有一個再生和適應的過程。無須穿針、無須開刀,從而減輕患者痛苦。
楊華清十分擅長微創骨外固定肢體矯形技術與肌骨康復治療技術,再結合基於長期從事肢體畸形與殘疾矯形、康復治療的經驗。2014年以來,楊華清帶領團隊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所創新設計的“微創系統化治療肢體畸形”的系列方法,使眾多的肢體殘疾患者恢復了肢體功能。楊華清記得,有位青少年患者的馬蹄內翻足非常嚴重,常年用足揹走路,足背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出行還需要家人背或者使用輪椅。經過治療,基本恢復正常。如今,這位患者已經成為一名電子工程師。
2015年以來,楊華清還針對青藏高原地區骨關節疾病和肢殘發病率高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經濟、醫療發展現狀,創新設計了“微創骨外固定肢體再生控制技術”與“肌骨加速康復治療技術”,並應用這些創新技術為貧困患者節約了治療費用,使眾多肢殘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重拾了生活信心。
楊華清創新工作室成立以後,讓他有了更加廣闊的創新平臺。工作室成員從起初的十幾人,發展至如今的五十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我們一起頭腦風暴,推動醫院的醫療技術創新。”楊華清表示,如今創新工作者正在努力進行手術器械微創化和智慧化的攻關研究。
“科技化、智慧化是未來醫療的發展方向。”楊華清說,“例如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的智慧化康復機器人,以後將更加有利於手術與康復的銜接和融合,也將會實現遠端醫療診斷和康復訓練指導,讓患者居家就能得到專業的康復訓練。”
熱心公益播撒人間大愛
多年浸潤醫療行業,楊華清明白,除了走進醫院的患者需要幫助,在社會的某個角落,還有許多因為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得到良好治療的患者。“醫生本身就是一個仁愛的職業,當有能力的時候,就想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2012年,楊華清設計並開展了“扌足工程”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患兒救助計劃。
據介紹,這項救助計劃透過撬動社會公益基金,開展對患兒家屬的康復技能免費培訓、對基層醫生的免費診斷培訓等系列活動,幫助許多患者得到了更專業的康復訓練。2014年,楊華清還與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組織開展了“中華慈善殘疾兒童康復專案”,為來自北京周邊貧困家庭及外來務工子女開展了以馬蹄內翻足為主的下肢畸形手術與康復治療。2013年、2014年作為核心醫療人員參加中國殘聯、中國肢殘人協會聯合開展的“重塑未來”專案,為肢體殘疾兒童提供手術免費救助,開展全國殘疾人救助與康復、醫務工作者的專業技術及康復技能繼續教育活動。“我現在也是中國殘聯肢體殘疾康復治療專案的主要負責人。”
楊華清認為,平臺越大,責任與使命也就越重。“在目前獲評的全國創新工作室中,我們工作室是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醫學類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這也讓我們有了更高的目標和更強的動力。”楊華清希望,透過創新工作室平臺,能培養更多仁心與技能都過硬的年輕醫生,也能為臨床出現的問題提供更多解決辦法,為中國肢體畸形殘疾康復事業作出更有意義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