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卉
“倡導兒童閱讀,促進母語教育,營造精神家園”,是《新編語文全閱讀》這套書的宗旨。
因為晦澀難懂,需要死記硬背,因此,很多孩子一提起古詩古文就頭疼,而家長和老師卻說:“先背下來,以後就懂了。”確實,我們兒時閱讀的很多內容,當時不明白啥意思,長大後會因在某一個特定時刻突然茅塞頓開,一下子弄懂了。
但是,對於懵懵懂懂的孩子來說,如果這些古文古詩都要以後才能懂,為什麼現在就要費時費勁兒地學呢?
原因是,文化基因的影響力之強,超出我們的想象。與其期待用時間和人生經驗來“其義自見”,不如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興趣。
語文教學,是要培養孩子聽說讀寫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掌握了最基本的一項,就能把握住語文學習的命脈,這一項就是:閱讀。
閱讀作為一項需要終身培養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8-14歲左右是兒童的文化敏感期和黃金閱讀期。在這一階段如果能形成閱讀習慣、建立起閱讀體系,不僅有利於兒童之後在閱讀理解、寫作表達等方面的發展,也有助於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他們讀過的內容,更是知識素養和人格品性的牢固奠基。
為孩子選擇讀物,需要綜合考慮幾大因素:權威性、科學性、系統性、豐富性、實用性,同時兼備,事半功倍。《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145萬字,初中260萬字,能背誦優秀詩文240篇。
145萬字是什麼概念呢?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107萬字左右。連很多成年人都讀不完的《紅樓夢》,類似這樣的鴻篇鉅著,一個小學生不僅要讀完,還要再多讀30多萬字,才能滿足課標要求的閱讀量,這遠遠不是隨意幾本課外書、幾本雜誌就能解決的。
《新編語文全閱讀》勝在用一套書就能滿足課標要求小學145萬字的閱讀量,而且每一篇閱讀材料的選題、編輯、整合,都配合標準學期節奏,其小學版共12冊,對應6個年級、12個學期。每本書包括16個主題單元和1個整本書閱讀單元:
8個教學配合單元,與教材一一配套,和教學內容互相支撐。比如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泰戈爾的《花的學校》,那麼相應地,在這套書中又提供了一首泰戈爾的《金色花》,讓孩子對他的語言和文學風格有更加豐富的體會;
8個自主研發單元,以兒童的母語學習和精神成長為經緯,對教材進行補充和豐富的主題閱讀。1個整本書閱讀單元,則是從教材推薦書目中選擇一本中的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精彩片段,來豐富孩子的閱讀素材,激發閱讀興趣。
明確了“讀什麼”,還要知道怎麼讀。
真正的高效閱讀,是讀以致思、讀以致用,是透過閱讀培養起綜合學習能力、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不僅僅是得分工具,更是受益一生的思維方式。
這一培養過程,需要詳細分解、引導。在《新編語文全閱讀》中,每個主題單元由導讀、選文、閱讀思考和單元助學系統四個部分組成。“閱讀思考”一般3-4題,基本覆蓋了閱讀時的細節把控、整體思考、主題提煉等,不僅是對閱讀材料的二次理解,也是現階段語文考試時閱讀理解的標準“三步走”。
更大的亮點在於“單元助學”系統,這一部分是培養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有力支援。低年級的相對簡單,一般是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總結,提出一些問題。中高年級的則兼具整合性和發散性,一方面聚焦主題和文字之間的聯絡,另一方面又會從引導孩子說話、寫作、演講、研究性學習等多個維度進行拓展延伸。
比如五年級下的第八單元,主題是人物傳記,選取了梁啟超和法布林兩位名人的傳記。在“單元學習指導”部分,介紹了人物傳記這一體裁的特點、寫法、分類等等;另一方面,又因為選取了法布林的自傳,而在“單元學習延伸”這一部分,分步驟詳細引導孩子像法布林那樣寫一篇觀察筆記。
由讀到想、由想到學、由學再讀,書中的四個部分輔助孩子的四個閱讀階段,迴環往復建立起“有效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孩子不再閱後即過、看完就忘,而是能真正成為思考與學習的前期準備。
作家毛姆曾說,閱讀是一所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四種語文能力中,閱讀可以說最需要終生培養的一種,也是最需要主動培養的一種。“會讀”很重要,“想讀”更重要,因為“想讀”意味著孩子具備自主學習的意願和不斷探索的好奇心。
在這一點上,《新編語文全閱讀》大有乾坤。整套書的選文有兒童文學,也有適合兒童閱讀的成人文學作品。既有人文,也有百科,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出發,對教材主題進行延展。它是以單篇課文帶動多篇課外閱讀,每一單元的文字選擇都是以教材為中心,和教材相輔相成,幫助孩子建立以教材為中心的完整閱讀體系。更關鍵的是,它的選文邏輯可以引導孩子建立起一項受用終身的重要能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