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人公,叫王艾甫。他是山西省檢察院退休檢察官,同時也是電影《集結號》中解放軍九連連長谷子地的原型,被稱之為“現代義士”。
之所以獲得這樣的稱號,主要還是因為他感人肺腑的傳奇事蹟。
從1996年起,王艾甫開始了他“為烈士尋親”的宏偉計劃。在這以後,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奔波,足跡踏遍了中國十三個省,總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他陸續為199名陣亡烈士找到親人,為2000多名烈士的家屬提供了有效資訊。
而這一切的開始,還得從1996年的那個早晨開始說起。那天,王艾甫在古玩市場閒逛,意外地發現了一張泛黃的廢紙,仔細看後,竟發現那是革命烈士的陣亡通知書!一張張數下來,足足有84份。
此後,他便踏上了“幫烈士回家”的漫漫長路。
一、逛古玩攤意外收穫烈士資訊
王艾甫是一個熱衷於收藏古玩的人,每到閒時,他都會騎著自己破舊的二八腳踏車,到太原市的古玩市場轉一轉。
1996年春節過後的一天,忙於過節的王艾甫,發現自己好久都沒去逛過古玩市場了,於是一大早,他便穿上棉襖,踩上腳踏車,向太原市南宮古玩市場出發。
可能由於時間尚早的緣故,這一天的古玩市場異常冷清,只有了了幾個攤位。王艾甫把車鎖下,慢悠悠地朝攤位走去。
這些攤位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瓷器銅具,讓人眼花繚亂,不過這些新鮮玩意兒裡,並沒有讓王艾甫動心的物件兒,他心裡清楚,這些古董要麼是假的仿製品,要麼就是殘次品。
看了幾個攤子後,王艾甫便大失所望,準備轉身離去。
就在這時,最遠處的一個攤位傳來了一聲小販的叫賣聲:“上新了上新了!舊報紙、舊刊物,民國大元幣,應有盡有,價格公道。”
這幾句叫賣算是叫到了王艾甫心坎兒裡了。王艾甫18歲就參軍入伍,對過去滿是“黑白膠片”的日子尤為懷念,而舊時的報紙刊物,正是那段崢嶸歲月留下來的印記。
於是,王艾甫快步走過去,想要一探究竟。
來到攤位前,王艾甫愣住了。整個攤子上鋪滿了早已泛黃的書刊報紙,有的滿是褶皺,有的殘破不堪,還有的只是一些報紙的邊邊角角,被膠帶粘在了一起。雖然大多數都不完整,但是刊物上的黑色字跡還是依稀能夠看清楚的。
他俯下身去,拿起幾本舊書把玩起來。就在這時,他發現了一個泛黃的冊子,靜靜躺在攤位的最邊角,而冊子封面上的字跡,明顯不是印刷的,而是用沾了墨汁的鋼筆寫上去的。
這引起了王艾甫極大的興致,他拿起冊子,不料,一堆殘破的紙張從冊子的夾層裡散落出來。他沒有理會,繼續打量冊子的封面。
封面上的字跡因為受潮,墨汁早已在黃色的薄紙上暈開,難以分辨。無奈,王艾甫輕輕翻過封面。第二頁的字跡依然是褪了色的,不過比較之下,比封面清楚的多。可能是舊物的原因,這第二頁的字不光潦草,甚至還有好多過去的繁體字。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王艾甫想要知道這個冊子到底記錄著什麼。
他站起來,迎著陽光,一隻手拿著冊子,另一隻手比劃著字型。慢慢的,他認清了一個繁體的“陣”字,後面一個字筆畫簡單,是“亡”。
是“陣亡”二字!他立刻被驚了一下,隨後,他看看前面看看後面,反覆比對,發現這個冊子可能與曾經的某場戰爭有關。
此時,手中的冊子只有兩頁,其他的在剛剛拿起時,都散落在攤位上了,他又趕忙蹲下來看。因為受潮的緣故,這些散落的紙張黏在一起,並沒有亂,而最上面的一張,字跡十分清晰。
王艾甫帶上老花鏡,定睛一看後,直接驚訝地目瞪口呆。只見這一頁紙上赫然寫著:“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而在它的右下角,蓋著不可複製的中華人民解放軍印章!
這竟然是一本烈士登記冊!王艾甫明顯被驚到了。
而震驚之餘,他也在思索,這麼重要的檔案,怎麼會落在古玩攤上。此時,有一個念頭從他腦海中飄過:
“必須把這些東西帶走,不能再讓如此重要的檔案被當成廢紙擺在這了。”
他沒抬頭,一邊翻著冊子,一邊問小販:“這東西多少錢?”
在古玩攤,最大的忌諱就是盯著某一樣東西一直看。因為這樣會讓小販覺得買家很想要,那麼他就會抬高價位。而剛才的王艾甫對冊子過於陶醉,以至小販全部看在了眼裡。
“一口價,三千塊錢。”小販看著王艾甫,等著他的砍價。
要知道,這三千塊錢在當時,頂的上一個普通廠工一年的工資了。
“成交。你跟著我一塊走,回家取錢。”王艾甫冷靜地說道。
而此時的小販,早已被出手闊氣的王艾甫,驚地呆在原地一動也不會動了。
二、萌生幫烈士尋親的想法
回到家後,王艾甫立刻開始了對這些烈士登記冊進行研究。首先,他翻閱歷史,查詢有關太原戰役的資料。
太原戰役發生於1948年10月5日,為打破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華北地區的最後堡壘,而發動的解放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太原戰役中奮戰6個月,終於撬開敵人的防守,取得勝利,山西得以解放。然而,勝利的背後,解放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傷亡人數高達4.5萬,是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
看到這些,王艾甫眼眶溼潤了。他意識到,此刻自己手裡握著的不再是一疊泛黃破損的紙,而是一個個戰鬥到最後的烈士的身軀,是幾萬傷亡的戰士中,那為數不多的、迷失歸途的亡靈。對於這些英勇的烈士,王艾甫心中充滿著無上的敬意。
其實,王艾甫的感傷和敬佩,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在王艾甫參軍後,也親身經歷過戰爭的洗禮。
在1979年2月,越南對我國南方公然發起軍事襲擊,私自佔領我國領土。為了維護國家權益,我國宣佈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38歲的王艾甫和一個叫張廣元的老鄉,一起出國參戰。
在一場戰鬥中,敵人的炸彈不偏不倚的在兩人身邊爆炸。在電光火石之間,張廣元一把將王艾甫推出幾米遠的距離,隨即,炸彈碎片便呼嘯而來,等王艾甫反應過來時,張廣元早已經倒在血泊之中了。
戰友為了救自己,選擇了鋌而走險,在異國他鄉獻出了生命。這件事深深地影響著王艾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不能從殘酷的現實中走出來。
眼下,手中這些革命烈士的登記冊,讓王艾甫又想到了往昔歲月,想到了自己那些戰死沙場的戰友們。突然,一個想法從王艾甫的腦海中誕生:
“送這些解放軍烈士們回家!”
一萌生這個想法,王艾甫便立刻開始付諸行動。首先,他開始一張一張的看著這些登記名單,然後把這84個名單進行一些分類。
在這些名單中,有的字跡清晰,文體工整,籍貫資訊也比較詳細;同樣,也有很多看不清楚的,殘損的,甚至只有名字的。
這樣的情況,讓王艾甫一時不知所措。
要知道,從1948年到1996年,中國經歷了新中國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等等一系列變遷。很多市縣的名字都在不斷更改,更不要說是鄉、村了。
面對種種艱難的境遇,王艾甫沒有選擇放棄。對於他來說,“一點點鋪出這84名戰士的歸鄉路”,是自己不可推脫、義不容辭的責任。
當然,在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旁人聽時,換來的都是一聲聲質疑。
“這一路下來,得花多少錢,費多長時間,值得嗎?”
“人家的家人原本還有個盼頭,你把死訊送過去,那不是讓人更難受呢嗎?”
面對這些聲音,王艾甫都用一句話回答:
“你們沒打過仗,所以根本就不懂這中間的情況,我也不想解釋,反正烈士們的這個忙,我幫定了!”
從這天起,王艾甫便把這一張張泛黃的登記表,用不同的信封分類包好,放在自己一個老舊的布包裡,踏上了四處奔波的尋人之路。
錢不夠的時候,他就每天少吃一點,少喝一點,能省就省,只為能夠攢出下一趟的路費,多到一個新地方,多見一些人,多一絲希望;睡不著的時候,他就開啟燈,拿出冊子,一遍遍地看。而這些黃紙像是有生命似的,總能在他失眠的時候,給他帶來一些新的線索。
王艾甫在一次採訪的時候說過:
“說了別人可能不相信,這傢伙就好像冥冥之中有神有鬼似的,那些東西放在那裡好像會自己出聲,每一次開啟櫃子看一眼都感覺不一樣。我覺得躺在裡面的就是我的戰友,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就在那裡催著我,這個計劃一旦形成我就沒辦法放下。”
雖然我們都知道,他的這些感覺,主要還是因為他渴望幫助這些烈士們的急切情感。但哪怕是這樣,王艾甫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敬佩。
三、功夫不負有心人
由於這麼多年的變遷,王艾甫所到的每個地方,都早已物是人非了。這一趟下來,不僅花光了積蓄,還一無所獲。
他開始對自己有了絲毫的質疑:難道身邊人的勸說言之有理?每每想到這,王艾甫就趕緊搖頭,打消自己不好的想法。
在尋親無果後,他返回了太原。打這以後,他開始變賣自己收藏的古董,為下一次的出發儲備積蓄。有一天,一個買家和王艾甫交談甚歡,也聽了王艾甫的事蹟,大為感動。他向王艾甫提議:既然是太原戰役的老戰士,為什麼不去太原的烈士陵園先看看呢?
這一提議,立刻敲醒了正鬱鬱寡歡的王艾甫。他意識到,太原有這麼多烈士陵園,說不定可以在這找到有用的線索。從這以後,他開始對太原的七個烈士陵園進行走訪。
烈士陵園並不是每天都能進入的,而且在時間段上也有嚴格的要求。有時候王艾甫想要進去,卻發現沒有開門時,就會繞整個陵園的外牆走動,為了找到一個可以爬過去的矮牆。
他翻牆進入烈士陵園,都是躡手躡腳的,加上烈士陵園普遍都很大,所以正常情況下不會被門衛發現。當然,也有偶然的情況,有時王艾甫正擦洗墓碑,會被碰巧路過的門衛發現。
一開始的時候,門衛總是覺得他是來這裡幹壞事的。但是次數多了,便熟絡了,慢慢也知道他真實目的了。陵園的人都對他的事蹟倍感欽佩,在閒暇的時候也會幫著他一塊找。
人多力量大。在這些烈士陵園中,果然找到幾十位和他手裡烈士登記冊裡的名字、籍貫都吻合的烈士墳墓。這讓王艾甫壓抑已久的情緒得到了釋放。他仔細地將這些墓碑上的地址抄錄下來,一遍又一遍地核對,然後透過信件,將烈士的資訊寄往他們的家鄉。
可是,這所有的信件,最後都石沉大海了。
無奈之下,王艾甫拿著這些烈士們家鄉的地址,帶上最近半年變賣古董得到的錢,再一次踏上了征途。這一次,他走了十年。
他從1996年走到2005年,足跡跑遍了河南、河北、內蒙、陝西、山西、湖南、湖北、貴州、廣東等十三個省,花光了所有積蓄,就連自己的老宅子也抵押了出去。
在這十年時間裡,雖然沒有什麼收穫,但是王艾甫地事蹟早已經在中國廣為傳播,愈來愈多的人知道他,被他的精神感動,然後加入到幫烈士尋親的隊伍中。
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的11月,在王艾甫和眾多民間義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找到了第一位烈士的家人。
從這以後,王艾甫的“烈士尋親路”可以說是越走越順,名單上的烈士們陸陸續續地被王艾甫帶回了家。此外,有很多失蹤戰士的家屬,也開始透過王艾甫尋求自己親人的情況。
一時間,全國掀起了一股“帶烈士回家”的風潮。
四、“烈士尋親路”上的感人瞬間
在王艾甫的漫漫尋親路中,有過很多感人至深的瞬間。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第一位尋親成功的烈士,叫郝載虎。
郝載虎烈士的家鄉在雲夢縣鍾皖村,後改名為雙郝村。在56年以前,郝載虎在這裡的徵兵會上參軍,隨即離開家鄉,前往太原,投身到解放山西的太原戰役中。
在激烈的戰鬥中,郝載虎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他的身軀,也永遠埋葬在了他戰鬥的地方——太原。後來,王艾甫在烈士登記冊上看到了一名叫“郝戴虎”的革命烈士,並且在烈士陵園中找到了對應名字的墓碑,根據地址,他來到了雙郝村。
而在村子裡,有一戶人家,稱自己的親人參加過太原戰役,後來一度失聯,至今未歸。而這戶人家提供的失蹤戰士資訊,叫“郝載虎”。雖然有一字之差,但是王艾甫覺得,一定是某個地方有了疏漏。
根據各方面資訊的對比,郝載虎的堂弟發現,登記冊上的“郝戴虎”烈士與自己家中的情況完全一致,年齡、參軍時間各方面都對的上。經過仔細考量,王艾甫猜測,可能是登記時過於匆忙,將“載”的繁體字“載”,誤寫成了“戴”字,兩字的形狀、讀音都極為相似。
總之,可以肯定的是,這位烈士找到了自己的家人。郝家人盼了幾十年,終於算是有個結果了。村子裡出了這樣一位英雄,頓時讓全村人都沸騰起來。村委會特意籌資,為郝載虎英雄補辦了一場喪事,整個村莊萬人空巷,村民們紛紛前來,為烈士送行。
郝載虎的堂弟郝章群雙手接過通知書,將它擺放在兄長的靈位上,供人祭拜。村主任的一席話讓王艾甫感動不已:
“以前,村子裡人多口雜,謠言四起。有的說郝載虎去大城市過好日子了,有的說當了逃兵流亡臺灣了。今天,我正式宣佈,郝載虎老前輩,是國家的英雄,是民族的英雄!村委會將出資設堂建廟,讓我們的子子孫孫們都知道,村子裡有個叫郝載虎的革命英雄!”
郝載虎烈士歸鄉之事塵埃落定後,便陸陸續續傳來了新的好訊息。
在一年以後,一名叫霍小山的烈士,也找到了自己的親屬。
1944年,霍小山參加八路軍,因為戰事吃緊,就不告而別。此後,他的妻子帶著他們的女兒霍玉花,走上了尋找霍小山的漫漫長路。在10年後,霍小山的妻子餓死在了尋夫的路上。
臨死之前,她把討飯用的籃子交給女兒霍玉花,並囑咐霍玉花:“一定要找到你爹,把這個籃子交給他,讓他知道咱們經歷的磨難。”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57年時間眨眼過去。70歲的霍玉花滿頭白髮,卻依然沒有停止尋找父親。終於,一個叫王艾甫的人,帶來了父親的訊息。
在這麼多年時間裡,霍玉花對父親的行蹤,有過無數種猜想,唯獨沒有猜到的是,父親霍小山竟然是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她和母親,深深誤會了父親如此之久。
愧疚的情感和對父親的崇敬,使得年邁的霍玉花以淚洗面。她翻箱倒櫃好半天,找到了那個早已破舊不堪的籃子,隨後,在眾人的陪同下,她又趕了50多里的山路,前去祭拜父親。
霍玉花把那個經歷歲月洗禮的籃子,放在父親的墓碑前,隨即跪了下去,向父親深深一拜,嘴裡喃喃道:
“爹,女兒天天盼著你回來,不管怎麼說,總算是等到這一天了。”
在場所有人都潸然淚下。
其實,像這樣感人的故事還有很多。
路煥文烈士,其家人一直沒有得到他犧牲的訊息,他的妻子王滄言堅持認為路煥文沒有死,讓兒子苦苦尋找了幾十年。當王艾甫把路煥文在太原烈士陵園埋葬的訊息和照片送到84歲的王滄言手中時,老人顫抖著說:“幾十年等待,終於和我的男人團聚了。我死以後,一定要把我們葬在一起。”五個月後,王滄言帶著滿足,安然離世。
孫耀烈士,84位陣亡將士之一。孫耀早年參加解放軍,在太原戰役中壯烈犧牲。但這個訊息始終沒來得及通知到家人,使得家人為他揹負了數十年“叛軍逃兵”的罵名。當王艾甫找到孫耀的親人時,全家人都哭了。已經70多歲的女兒孫秀峰說:
“這個遲到的烈士通知書,終於還了父親一個清白,也還了我們全家一個清白。”
種種故事,感人肺腑。而最受衝擊的,當屬我們的“尋親義士”王艾甫,看到如此多的久別重逢,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在他的努力下,一段段舊的故事被銘記,一段段新的故事被書寫。
結尾
在王艾甫的心裡,“幫烈士尋親”不再只是讓烈士們的英靈重歸故里,在某種程度上,這件事已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那就是對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和為國獻身精神的一種肯定和讚揚。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王艾甫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從前了,很多時候,他步履蹣跚,氣喘吁吁。然而,當問起他的感人事蹟時,他依然表示自己牽掛著那些沒有回家的烈士。他說:
“只要我還能走得動,就一定會在這條尋親路上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