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京,位於朝陽區西北部,首都機場高速公路西側,距東直門約十六里,得名於遼代時設在此地的望京館。
望京館,其前身為孫侯館,本是遼代朝廷所建為南北使臣(即宋、遼)往來大路邊的休息場所,據明代孫承澤所著《春明夢餘錄》中記載,望京館建於京城東北五十里處的孫侯村,村旁有孫侯河,明代時改名為孫河屯。清代乾隆年間《欽定日下舊聞考》中曾對此地名作了考證,認為孫河屯是孫侯村的轉音,望京館的具體位置應該就在這裡。明代望京館處分化為大、小望京村,民國期間孫河屯改為孫河鎮(即今孫河)。
為什麼遼代要在這裡建造驛館呢?原來望京是通往古北口的必經之地,“為古北口孔道”。古北口,也稱為虎北口,在密雲縣與河北交界處,距北京市125公里,是北京東北部長城的重要關口,僅次於居庸關。古北口“南控幽燕,北捍溯漠”,有“京師鎖鑰”、“京都門戶”之稱,是華北平原通往漠北和松遼平原的交通要道。它和黃花鎮(今懷柔西南部黃花城)同為古代軍事防禦的重中之重,與臨榆、松亭、居庸並稱為四大險關。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極其險要,“山高水陡,堪稱絕險。”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北部的重要門戶和邊關重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為防禦外侵,就在古北口築城設關。南北朝時期為長城關口,隋朝為31個軍鎮之一。唐代時設關稱為北口,因處於臥虎山下,又名虎北口,後諧音演變為古北口。金代時在此建鐵門關,元代設千戶和驛站。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古北口城,周長4裡有餘,設千所。清代康熙年間設總兵,雍正年間建提督府。
古北口城關西側為臥虎山,東側為蟠龍山,兩山之間為古北口關門,為鑿山而築,道路非常狹窄,“中有路僅容車軌”。並且明代時守軍將潮河河水引入古北口的水關,共有三道,稱為“水門”。一旦下雨,周圍各崖頂上的雨水順著崎嶇的山坡流下匯入河中,水流湍急,更是險要。古北口在山海關和居庸關之間,“崖壁崎嶇,道路扼隘,距都城不二百里,尤為鎖鑰重地。” 清代時古北口成為清帝去承德避暑山莊的御道和重點驛站。
遼代時古北口是由南京城(今北京)至國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的必經之地,因此遼代在沿線設立驛館,供南北使臣往來住宿休息。
宋朝皇帝曾派王曾出使遼國,他在著述的《王沂公(曾)行程錄》中詳細記載了自己使遼的路線:“出(遼南京)北門,過古長城、延芳澱,四十里至孫侯館,改為望京館,稍移故處。……五十里至順州東北過白嶼河,北望銀冶山,又有黃羅螺盤、牛闌山,七十里至檀州。自北(此)漸入山,五十里至金溝館。……九十里至古北口。說明望京館的前身為孫侯館,位置相距不遠,兩者均作為地名流傳下來,即今大、小望京村和孫河鎮。
據此地老人相傳,今望京村村南土阜即為望京館遺址。明代景泰年間,為防止瓦剌兵再來偷襲,還在此修建了“墩臺”,即鋒火臺。
如今的望京地區是北京最有特色的區域,望京SOHO、綠地中心、保利國際廣場等現代化建築林立,區域內的住宅、酒店、商業、公園、學校配套齊全,規劃合理。繁華、新潮、高效,也必將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