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文藝復興正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資助下發展起來的。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文藝復興,佛羅倫薩也沒今天這麼耀眼。導致了甭管懂不懂藝術,真假文青提到這座阿諾河畔的城市都會滿眼放光地感嘆一句“翡冷翠”。
佛羅倫薩,也榮登《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釋出的2022年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城市”榜單。我曾經評價她是——“一座天生為了旅行而存在的城市”。
城市裡最著名的人,那應該就是“大衛”了。文藝復興旨在“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作品表現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更重視人體美,《大衛》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關鍵部位還是打了馬賽克,要不然怕發不出來哈哈哈哈)
大衛何許人也?通俗地說就是——以色列的“太祖高皇帝”。大衛(約公元前1070-前970年)是《聖經·舊約》中的人物,青年時期的他擊敗了敵軍兇悍的巨人首領歌利亞,推翻了異族統治,統一了以色列,既是猶太人的民族英雄,又是猶太曆史上短暫統一時期的開明君主。所以也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比如“早期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多納泰羅、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巴洛克大師貝爾尼尼等都創作過大衛的塑像。甚至有人在作品裡給大衛手中加上了豎琴,提醒世人他還是一位藝術愛好者。
為什麼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如此熱衷“大衛”像呢?對於佛羅倫薩人來說,大衛不僅僅是《聖經》中的人物,也被看成是佛羅倫薩的象徵。在聖經故事裡,大衛和歌利亞的實力懸殊,但他擊敗殺死歌利亞是因為他的機智勇猛和上帝的幫助。在米蘭和佛羅倫薩較量的年代裡,同樣兩者實力懸殊,佛羅倫薩以弱勝強,成功地反抗了米蘭公爵的欺壓。所以佛羅倫薩人認為自己和大衛一樣,受到了上帝的垂青和幫助。
咳咳,上輪意甲比賽,佛羅倫薩4:3戰勝了AC米蘭,不知道跟大衛有沒有關係……
我曾經提過,在19世紀以前,世界上是沒有“義大利”這個國家的,我們今天熟悉的米蘭、佛羅倫薩等城市其實都是一個個的城邦。也就是說,亞平寧半島上在兩千年以來根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各個區域政權的政體形式也不盡相同。以銀行業起家的美第奇家族操縱著佛羅倫薩政府的部分成員,畢竟“有錢誰都大三輩兒”嘛。於是,1492年美第奇家族的統治者遭到了流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佛羅倫薩新成立的共和政府請藝術家製作了《大衛》,起初放置在了市政廳入口處。但美第奇家族畢竟財大氣粗,很早就和羅馬教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這裡頭估計使了不少錢),1512年藉助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力量重回佛羅倫薩。1513年之後,家族也有成員同時出任佛羅倫薩大公和羅馬教皇,這是後話。
美第奇家族的族徽與烏菲茲美術館
一件作品要成為世界名作,天時地利人和都得佔全了。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03.06-1564.02.18),就是那“人和”。
早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讀到過: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被譽為“文藝復興三傑”。這三人算是同一時期,達芬奇最年長,拉斐爾最小。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小23歲,比拉斐爾大8歲,但他卻是三人中最長壽的,89歲高齡才去世。大師終身未婚,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其貌不揚,所以自卑到不會談戀愛;有人說他有同XX傾向。晚年的米開朗基羅曾在信中寫到:“許多人認為,而且我也認為,我是被上帝安置在這個崗位上的,不管我有多老,我也不願放棄它,因為我願意為上帝的愛服務一輩子。”
咱們姑且認為大師是“娶”了藝術吧,他就是為了藝術而生的。
米開朗基羅於1520-1534年間為美帝奇家族的陵墓所作創作的《晨昏》和《晝夜》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年僅13歲就來到佛羅倫薩,進入畫家基爾蘭達約的工作室,最初師從貝託多學習雕塑,後進入柯西莫·美第奇建立的美第奇學院當學徒。柯西莫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孩子的天賦,於是出資培養,從此米開朗基羅在亞平寧半島留下了無數璀璨名作。所以,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米開朗基羅,更沒有文藝復興。
其實,早在1464年佛羅倫薩就已經籌備雕刻大衛,從阿爾卑斯山卡拉拉(Carrara)山開採出來了一塊名貴大理石,邀請了藝術家阿戈斯蒂諾·迪·杜喬(Agostino di Duccio)創作。兩年後剛剛完成了腿部輪廓,不知道是錢沒給夠還是什麼原因,他就撂挑子不幹了。藝術家安東尼奧·羅塞利諾(Antonio Rossellino,1427-1479)接手,但他不久也不幹了。於是這塊幾乎是毛坯的大理石被遺棄了長達25年。到了1500年,能匠督察組織決心再尋找一位藝術家,時年26歲的米開朗基羅脫穎而出,從1501年起用了三年時間完成,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
米開朗琪羅創作時幾易其稿,最初的雕像手稿還是以傳統的表現手法,大衛腳踩著歌利亞的頭,展示的是最後的勝利。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大衛用投石器殺死哥利亞這一時刻:大衛左手扶著肩上的投石機,右手下垂握著圓石塊,扭頭向左前方,表現了即將戰鬥的緊張情緒和堅強意志。大師加大了頭部比例,下肢加長,放大了手腳關節,以加強英雄的形象效果,體態健美,神情堅定,雙目炯炯有神。
1504年9月8日,《大衛》首次在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展出,後來考慮到對文物的保護,1873年才將其搬進了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後又複製了兩座供遊客觀賞。
所以,佛羅倫薩共有三座《大衛》:
1、學院美術館(Galleria dell’Accademia):
學院美術館的歷史可追溯至始創於1339年的美第奇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美術學院,有“世界美術學院之母”之稱。近7個世紀的時間裡,學院匯聚了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在內的眾多大師。展館本身並不大,大多數人來此都是欣賞《大衛》的原作。
大衛像高3.96米,連同底座高5.17米,只有真正站在“他”面前,才能感受到他的男子氣概和濃厚的藝術氣息。
學院美術館來欣賞大衛的遊客非常多,門口經常排起長龍,建議早來,把排隊的時間節約下來遊玩城市豈不是更好。
2、市政廳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又名“領主廣場”
任何一座歐洲的城市,都有一座廣場。當然了,體量不能跟咱中國的比,因為本來城市也不大。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不僅記錄了城市的重要歷史時刻,更是世界級的露天藝術博物館。如果細數廣場上的雕塑作品,恐怕我還得單開一篇。這裡匯聚了文藝復興時期最牛的雕塑大師令人驚心動魄的作品,是文藝復興藝術成就永恆的陳列館。
廣場上最高大的建築莫過於市政廳,又叫韋其奧宮(Palazzo Vecchio),也稱舊宮,始建於1299年。這裡曾作為美第奇家族的辦公地點,直到16世紀才最終竣工,目前仍作為市政廳使用,遊客也可以參觀開放區域。
市政廳門口一側是1910年起放置在這裡的大衛雕像的複製品,另一側是拿著狼牙棒的《大力神》,又名《赫拉克勒斯和卡克斯》。
廣場南面的蘭奇涼廊(Loggia dei Lanzi)由奧卡尼亞(Orcagna)設計,以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Cosimo I de' Medici,1519.06.12-1574.04.21)的傭兵衛隊命名。當時的衛隊曾以此為營,最初這裡是公眾聚會的場所,如今已成為陳列文藝復興晚期雕塑的地方。(部分雕塑的原作也轉移到了學院美術館裡)
涼廊見證了美第奇家族第一次被政敵迫害放逐後的強勢迴歸,柯西莫僱傭士兵包圍了在政敵執掌下已然一片混亂的佛羅倫薩,從此成為歐洲僭主第一人。廣場上矗立著他的騎馬像。
3、米開朗琪羅廣場(Piazzale Michelangelo)
這是俯瞰“翡冷翠”全城最好的地方,廣場在市區南端的高地上,從聖母百花大教堂走過來,大約半小時。從阿諾河上的老橋過河後,左轉沿河邊前行,往上坡走,穿過這個城門,就看到有上山的階梯,沿著上山的小路,佛羅倫薩的全景慢慢在眼前展開。
廣場由建築師Guiseppe Poggi在1869年興建,1873年6月25日,廣場上豎立起大衛的銅製雕像。
強烈建議傍晚上來看日落,夕陽下的佛羅倫薩同樣風情萬種。
作為佛羅倫薩的“代言人”,紀念品店裡到處都是大衛的身影,明信片、冰箱貼、T恤衫……《大衛》的象徵意義和歷史意義是民主與共和,也是這座城市最有名的文創產品。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