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監獄作為國家統治的工具,一直是嚴酷的象徵,所以也有人將其畏之如虎。但歷史上也曾存在過“令人懷念”的監獄,即沙皇時期的監獄。
眾所周知,沙皇俄國對於政治犯可以說是很寬容的。那時的俄國並不僅僅有黑暗的監獄,更有瀰漫社會的自由之風。即便是作為政治犯的列寧,在監獄中的生活似乎也不算太壞,至少可以自由地閱讀大量的書籍,甚至在飲食方面也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實際上,列寧的特殊待遇並不是個例,而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產物。作家索爾仁尼琴曾將俄國的監獄制度比喻成維護政權的牛角,也就是所謂的“磨合制”。沙皇希望將政治犯的稜角磨平,以期擇時任用。所以也就夠了上文提到的優渥待遇。
在沙皇俄國時期,政治犯的待遇一直高於其他犯人。索爾仁尼琴曾提到,不少政治犯在審訊時會受到審訊者的特殊關照,甚至在詢問時也尊重犯人們的隱私問題。這固然表明了沙皇時期的特殊政策,但也顯示出對讀書人的尊重。不得不說,人權在沙皇時期並不是一紙空文。
“流放到西伯利亞去”一直是沙皇時期的主要懲治方法。可實際上這個流放並不是傳統的意義,而是對犯人的優待。據資料記載,當時的西伯利亞是政治犯們的天堂,在那裡犯人只需做一些簡單的勞動活動,剩餘的時間都可以自行支配。許多犯人甚至和當地的農民成了朋友,那小日子過的是一個滋潤!
列寧是沙皇監獄的親歷者,也是監獄的受益人之一。1897年,列寧因為抨擊沙皇的法令,被判處流放三年的懲罰。當他到達流放地點後,驚訝地發現這個地方還不錯,於是便給老母親說“這個村子還不算太壞”,可見沙皇確實是想要和政治犯們交朋友。
在流放過程中,列寧的生活愜意而自在。愜意到什麼程度呢?他不僅可以去遙遠的地方打獵,還可以定期收到各地的報刊,甚至可以和流放的革命友人共同探討人生哲理。本來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因為擔心他的身體,便帶著老母親來到列寧的居住地照顧他,誰能想到列寧的流放生活是這樣的呢?恐怕克魯普斯卡婭也有些不知所措。
沙皇時期的監獄制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特有的“民主氣息”。從亞歷山大一世開始,統治階級就注意到知識分子的獨特作用。為了籠絡他們,沙皇不惜製造寬鬆的環境來緩解他們對政府的不滿。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少具有流放經歷的革命領袖。以十月革命為例,像托洛茨基、斯大林、就是流放制度的親歷者。
雖然沙皇的想法很美好,但人家革命者可不這麼想。革命者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沒有弄死我,那我可就不客氣了!大批的革命者在流放期間閱讀進步書籍,甚至和各地的戰友進行串聯,掀起了一場席捲全國的運動,為之後的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礎。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沙皇制度也隨之覆滅。面對淪為俘虜的沙皇及其家人,革命者們表現得冷酷無情。1918年的一個夜晚,熟睡中的沙皇一家人被處以死刑。恐怕尼古拉二世到死也不相信殺他的真實原因,畢竟他對敵人列寧也只是流放而已!不得不說,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後來的蘇聯,數百萬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先後受到清洗。僅僅在披露的檔案中,以反革命和政治原因被逮捕的人民就高達250萬人。顯然,在蘇聯這個高度集權的國家裡,政治總是優於其他罪名。即便是功勳卓著的蘇聯元帥,也難逃“大清洗”的噩夢!
在這場大清洗活動中,其中有不少人是沙皇時期的政治犯。面對高壓的環境,他們無不懷念當時沙皇時期的寬鬆環境,可失去的已經不可挽回,苦難最終還是要自己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