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前,魏國國力還十分強盛。曾有一次,魏惠王到齊國訪問,與齊威王一起到郊外田獵。田獵過程中,魏惠王突然問到一件事:“君王可有什麼寶物嗎?”齊威王認真地想了想,回答:“沒有。”
魏惠王聽了,有些得意地炫耀:“像寡人這樣的小國,尚且有一寸大的明珠照耀在馬車前後;共有十二輛馬車,每輛車十枚。怎麼齊國這樣的萬乘大國還沒有寶物呢?”
望著得意洋洋的魏惠王,齊威王不急不慢地回應:“我所認為的寶物與君王不同。我有一位大臣叫檀子,派他把守南方城池,楚軍就不敢向東侵奪齊國土地,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齊國朝覲;我有一位大臣叫盼子,派他駐守高唐(今山東高唐東),趙國就不敢向東到黃河邊來捕魚;我另有一位官吏名叫黔夫,派他把守徐州,燕國人就只能遙望齊國北門祭祀以求保佑,趙國人遙祭齊國西門祈求賜福,跟隨他遷徙而來的有七千多戶;我還有一位大臣名叫種首,啟用他防範盜賊,整個齊國都能路不拾遺。他們的事蹟光耀千里,何止是十二輛車上的明珠啊!”
被齊威王這麼一說,魏惠王頓時慚愧不已,鬱鬱寡歡地離開了齊國。
此時的齊威王向魏惠王誇耀齊國人才之盛,確實是有相當大的底氣。繼位後在鄒忌等人的輔佐下,齊威王重賢用能、勵精圖治,讓整個齊國國風都為之大變。為了吸引人才,齊威王甚至還在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令齊國成為當時東周的學術文化中心。稷下學宮的鼎盛時代,齊國彙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儒、法、道、名等等各路學者紛紛來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不但促進了齊國文化的興盛,眾多人才的鼎力相助更是讓齊國邁入了鼎盛時代。
正是因為有雄厚的人才儲備,齊威王才敢當面向魏惠王誇“寶”,把魏惠王給氣得灰溜溜跑回魏國了。若干年後,齊軍能在馬陵大勝魏軍,其實就是齊國在人才儲備上的勝利。
然而,好景不長。
就在齊威王與魏惠王“徐州相王”的次年,齊國就在權邑(今河北正定縣北二十里)與徐州兩線先後落敗,瞬間由頂峰跌入了谷底。個人看來,權邑之戰與徐州之戰的失敗,就是田齊步入下坡路的起點。然而,從歷史上看,田齊在齊宣王時期曾經破燕,齊閔王時期又吞併了宋國;如果說田齊在齊威王晚期就開始走下坡路,是不是與史不符?
首先,權邑之戰與徐州之戰的失利,就是田齊國內政局惡化的結果。
早在馬陵之戰結束後,因為擔心田忌取代自己,齊國相鄒忌陰謀陷害他,迫使田忌逃到了楚國。之後,齊威王所信任的田嬰又嫉賢妒能,排擠名將田盼而改任申縛,致使徐州一戰齊軍大敗於楚國。鄒忌是齊威王執政前期深度信任的相國,田嬰是齊威王執政後期極為倚重的公族;兩人長期執政後,嫉賢妒能、打壓異己的舉動如出一轍。齊國稷下學宮內的著名賢才,如孟子、鄒衍、淳于髡等等,對此極為失望,一度改而投向了魏國。
如果魏國此時正蒸蒸日上,人往高處走,倒也無可是非。可此時的魏國,正被齊、秦兩個大國壓制得抬不起頭來,為何齊國人才還要到魏國去?
一方面,這是因為魏惠王痛定思痛,正在大力向天下招攬人才。可更為重要的,卻是鄒忌、田嬰二人把持了齊國國政,讓賢士們看不到發揮自身才乾的希望,只能到魏國來尋找機會了。
人才紛紛外流,就是田齊國內政局走向衰微的外在表現。
不過,齊威王去世後,齊宣王意識到了齊國的弊端,決心想挽回頹勢。首先,齊宣王知道田忌是被鄒忌陷害,繼位後立即將他從楚國召回,為其平反昭雪。(《史記·孟嘗君列傳》)同時,因為看透了鄒忌與田嬰二人的作為,齊宣王也刻意疏遠了這兩位先朝老臣。更加重要的是,齊宣王又復興了稷下學宮,將孟子、淳于髡等人授予上大夫之祿,使得原本轉投魏國的大批人才又回到了齊國!
齊宣王的種種作為,讓齊國政局重新踏上了正道,儼然有復興之勢!
可惜,正因為齊宣王不夠果斷,使得齊國政局沒能出現煥然一新的轉變。
齊宣王能將田忌從楚國召回,證明他對權臣鄒忌已經有所防範。因此,繼位之初,齊宣王對鄒忌是刻意地敬而遠之。可鄒忌依仗自己是先王老臣,還是推薦了很多人入朝為官。本來就對鄒忌極為不滿的齊宣王,就更加不高興了。與此同時,另一位大夫晏首地位也很尊貴,可很少推薦他人入朝為官,齊宣王對他就很喜歡。
鄒忌感受到了來自國君的疑心,上朝對齊宣王說:“我聽說,有一個孝順的兒子,不如有五個孝順的兒子。如今晏首所推薦的人才,能有幾個?”被鄒忌這麼一說,齊宣王馬上改變了態度,認為是晏首堵塞了人才晉升的道路!剛剛將田忌從楚國召回,因為一句話就重新相信了鄒忌,齊宣王這是不是太過天真了?到了這種地步,田忌回到齊國後能有多大作為,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好,鄒忌在齊宣王繼位後不久就去世了,沒有再對齊國內政造成太大影響。然而,另一位權臣田嬰,對齊國的影響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齊威王執政期間,田嬰被封靖郭君,掌控了齊國朝局。齊宣王繼位後,對於靖郭君的嫉賢妒能、公權私用瞭然於胸,所以一上臺就刻意疏遠了他。田嬰見勢不妙,只得主動辭官回到了封地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可田嬰的寵臣齊貌辨卻出面為田嬰抱打不平,在一番慷慨陳詞之後,就讓齊宣王相信了田嬰的忠誠。這之後,齊宣王親自出城郊迎,再拜田嬰為相。雖然沒過多久田嬰就再度辭任,可田嬰家族的地位卻在齊國越發穩固。田嬰死後,其子孟嘗君繼承了爵位,私養食客三千,其中不乏雞鳴狗盜之徒,勢力足以與公室相抗衡。到了齊閔王時期,田文甚至與齊國決裂,與燕國等其他國家配合伐齊,差點讓齊國滅國!
可以說,雖然齊宣王很想扭轉齊國內政的頹勢,可對於鄒忌與田嬰兩位權臣的處置不當,使得國內政局並未完全得到改善,也就難以讓齊國更上層樓了。
齊宣王時代,齊軍征戰五十天,差點就吞併了燕國;齊閔王時代,齊國更是一舉滅了宋國。所以,表面上看,田齊的鼎盛時代應該是在齊宣王和齊閔王時期。
然而,齊軍之所以能攻破燕、宋,並非是齊國國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是因為燕國及宋國內部自身出了問題,衰敗得比齊國更快:燕王噲讓國於子之,致使燕國國內大分裂,內鬥不斷;宋國則是君王偃趕跑司城子罕後統治不得人心,讓齊國得以趁火打劫。即便是如此,在齊軍破燕後兩年,燕人就趕跑齊人,成功復國;齊閔王滅宋後兩年,樂毅就率五國大軍大破齊軍,反過來差點將齊滅國!
兩次大勝後又瞬間失去戰果,這能算是田齊的鼎盛時代嗎?
也許更應該是列國互相比爛的結果吧!
之所以如此,根源就在於國內政治:如果齊威王時代的眾多賢士尚在,齊人會在滅燕兩年後都站不穩腳跟嗎?五國伐齊時,齊軍還至於一潰千里嗎?
不光是齊國,魏國也是同樣如此。
魏國的鼎盛時代,通常都公認是在魏文侯時期——可魏文侯時期魏國國土未必最大,也還沒有稱王。魏武侯繼位後,魏軍一度在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以五萬之眾大破五十萬秦軍(《吳子兵法·勵士》《史記·魏世家》),堪稱強大!但以吳起為代表的賢士出走,就證明了魏國國內政治已經開始走上下坡路。所以,魏惠王前期還能吃老本頻繁欺壓其他諸侯國,但接連遭受桂陵與馬陵之敗後,就徹底跌落了霸主神壇!根源上,這是魏武侯時期國內政局已經步入衰微,後果卻是在魏惠王時更為明顯地表露了出來。
以此而言,個人認為田齊的鼎盛時代是在齊威王時,但衰微也是始於齊威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