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是大唐制度必然出現的結果?薩沙問答第75集
安史之亂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還是國家制度的問題。
之所以搞出這麼大的內亂,主要原因是這幾點。
第一,對於胡人的處理問題。
魏晉南北朝有很多先例,內附的胡人只要維持原來的大部落、大族群,就很容易出現問題。
在曹操時代,將大量胡人遷入長城以南居住。
由於曹魏具有很強的軍事實力,內遷胡人不敢反叛。
大唐也是自持國力軍力強大,將打垮的突厥、契丹各胡人內遷到河北北部聚居。
然而,大唐應該看到,前朝曹魏這麼做得可怕下場。
曹魏以後的晉朝,由於漢人王朝內戰導致實力衰敗,內遷的胡人就迅速叛亂,佔據了中國北方。由此,中國出現了長達200年的分裂時期,北方漢人形同奴隸。
而大唐統治下的胡人,數量高達幾十萬甚至百萬,加上混血後代,勢力比當年晉代還要強大。
這些胡人就是國內安全的重大隱患,像火藥桶一樣遲早會爆發。
安祿山就是憑藉內遷胡人為核心的武裝力量,發動了安史之亂。
第二,外重內輕的軍事戰略。
大唐認為突厥、高句麗這種強敵都已經被消滅,吐蕃被打得抱頭鼠竄,內部已經不存在軍事問題。
所以,大唐做出了錯誤的軍事部署,將軍隊基本部署在邊疆地區。
邊疆的唐軍都是精銳部隊,總數超過50萬。
而中原內部駐紮的軍隊不滿13萬,多是老弱殘兵。
古代運輸條件非常差,邊疆部隊增援到長安需要很長時間。
安祿山叛亂以後,大軍長驅直入,1個月內就攻陷洛陽,直逼長安。
如此快的推進速度,邊疆唐軍根本來不及趕到,長安就已經不保了。
第三,藩鎮的形成。
大唐最錯誤的就是搞了藩鎮節度使,用於管理邊疆。
這是南北朝的餘毒,李淵自己就是擁兵自重的節度使,藉助軍隊奪權。
大唐建立以後,卻沒有接受過這個教訓。
大唐最初是在邊境設立十個兵鎮,分為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
這些將領本來只負責軍事,不能管理行政,有制度上的制約。
隨著時間的演變,節度使逐步執掌軍政大權,有錢有兵,形同國中之國,這還能不造反嗎?
雖然這種軍政合一的制度,有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增強大唐的軍事力量。
兩害相比取其輕,之前西晉八王之亂,有兵權的軍閥內戰摧毀了整個國家,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鑑。
對於軍人,必須做制度上的約束,而不能僅僅憑藉私人感情。
唐玄宗也許認為安祿山不會反叛,但安祿山的部下或者兒子完全可以控制他再反叛。
況且,當年西晉八王都是皇族血親尚且叛亂,何談胡人軍閥!
唐朝節度使制度,是有重大問題的。
第四,唐玄宗的政治錯誤。
唐玄宗最大的錯誤,是讓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
即便安祿山是唐玄宗親生兒子,也不能做出這種任命。
由此,安祿山紙面兵力就有19萬人,還可以得到胡人部落支援,很容易就能擴充到近30萬規模。
而唐玄宗拱衛長安的部隊只有13萬,又以老弱殘兵為主,難以同安祿山正面對抗。
同時,唐玄宗寵信楊貴妃,進而信任楊國忠,這也是昏招。
宰相李林甫陰險狡詐,做了很多禍國的事情,畢竟很有些能力,可以控制國家大局。
在李林甫時代,安祿山是不敢隨便叛亂的,他知道只有大唐的人才能夠對付他。
而楊國忠形同政治流氓,無能力無遠見無手腕,將猶猶豫豫的安祿山直接逼到叛亂。
所以,宋朝就吸取了唐朝的教訓,在制度上做了很多的規避。
無論南宋北宋,除了國內戰亂時期,內部大體還是穩定的。
而唐朝中後期,大一統的國家早就因為藩鎮割據,四分五裂了,名存實亡了。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