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人活一百歲完全可能
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尚書》提到人的“五福六極”,即人生有五種幸福和六種不幸。人生的五種幸福:一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健康平安,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而善終。人生有六種不幸: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憂,四是貧窮,五是醜惡,六是愚弱。可見,長壽是人生的“第一幸福”,而夭折是人生的“第一不幸”。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淵學問人品都很高,可惜四十才出頭就短命而死,孔子為之慟哭。所以,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本事才華,若是天不假年,也無法成就大的事業。
中國古來流傳各種長壽之道,其中,《黃帝內經》作為中醫之祖為我們揭開了人類健康長壽最關鍵的密碼。《黃帝內經》涉及到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診斷、治療,以及養生、運氣等理論,從自然、社會、心理等整體上論述醫理。特別是其“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為先的思想,被唐代孫思邈名醫發展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末病”,成為養生寶典。
按照《黃帝內經》的理論,古代的真人遵循天性自然之真,而毫無人心之雜,都能活過一百歲而動作不衰;而那些不知養生之道的人,卻年過半百而夭折。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段話是《內經》養生的總綱。這裡告訴我們,影響人體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外界的環境,一是人的精神。外界的致病因素統稱“虛邪賊風”。由於人體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與四季氣候變化節律同步,無論在哪一節令中,如果有與該節令所應方向相反的氣候出現,人體都可能因不適應這種反季節的氣候而發病,那麼這種反季節的氣候便成為邪氣,人若能避開它們就會少生病。
不過,影響人體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的精神。這就是《內經》強調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若能夠做到生活簡樸,心境開闊,精神向內,不受物慾的誘惑,那他先天的所賦予的生命力就自然充盈,人體的“正能量”大,免疫力強,疾病就不會來找麻煩。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古時候的真人都能做到淳樸自然,心態安閒少慾望,心境安定不憂懼,形體勞動而不疲倦,真氣從容而順調,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願望得到了滿足。所以,他們生活要求都不高,吃什麼都覺得甘美,穿什麼都覺得舒適,不貪圖環境的安逸,不計較地位的尊卑。這樣的人,想不長壽都難。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對於善於養生的人來說,嗜慾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淫邪也不能擾亂他們的心態,無論愚笨聰明,都能追求內心的安定,而不汲汲於名利得失。這些人因為深通生命的大道,所以他們的年齡都超過一百歲而不顯衰老。
中醫認為,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標誌,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因此,健康長壽的秘訣就在於保養好精、氣、神。所謂“寡慾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做到了這“三寡”,那麼,健康長壽將不請自來。
首先,少欲則養精。中醫認為,“欲多則損精”。縱慾會傷及五臟之精。歷代醫家都主張,養生之道要以保養精氣為首務。清心寡慾是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少言則養氣。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它具有動而不息的特徵,維持並推動著人體的生命活動。養氣的基本要求是,少廢話。若一個人經常喋喋不體,則會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導致疾病。
最後,少思則養神。寡思,即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中醫認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思慮過度,則使人氣機鬱結不行,同樣也會引發種種疾病。
總之,精、氣、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為用,是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為養生長壽之根本,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人身“三寶”。《黃帝內經》“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預防養生原則,涉及精、氣、神三個方面,是二千多年來中國古代醫家和養生家在探索生命奧秘、防老抗衰、防治疾病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整體生命觀。實踐證明,依照中醫養生的原則去做,人活過一百歲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