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說)今天就給大傢伙講一講,人民大會堂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個趣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聽上一聽。
啥時候有建人民大會堂的想法。
咋說呢?其實建設一座像人民大會堂這樣的大禮堂,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有這個想法了。
這還是1945年的事。當時日本人已經快要撐不住了,離著無條件投降也沒幾個月了。這個點上,咱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而開會的禮堂就設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
咋說呢?在歷史上咱一說中央大禮堂,往往指的就是楊家嶺大禮堂。
這個禮堂特別的漂亮,您都不知道,當時咱是在沒有鋼材和水泥的情況下建成的,整個禮堂是一個大跨度拱形結構,裡面連一根柱子都沒有一覽無餘,坐進去一千個人鬆鬆的。
說真格的,有去延安旅遊的小夥伴,中央大禮堂這個地方,您絕對不能錯過,一定要過去瞅瞅。
不過,如今您看到的這個中央大禮堂,其實是在解放戰爭中,延安光復之後咱照著原來的樣子修復的。至於原來的中央大禮堂,其實在1947年三月份的時候,被胡宗南的部隊給破壞了,這也是沒法子的事。
嗨!這說得有點遠了,咱把話頭拉回來接著聊。
當時咱在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有七百五十五人參會,年齡最大的快七十了,最小的也才二十,代表們齊聚一堂,商量國家大事。
咋說呢?當時看著開會的幾百個代表,毛主席就說過:
將來革命勝利,一定要建設一座一萬人開會的大禮堂,讓黨的領導人能夠和群眾一起共商國家大事!
這個想法毛主席一直都記得,這不,轉臉到了1949年,咱新中國成立了,毛主席又把這個想法提了出來。
毛主席為了這事,還專門地詢問了一下咱建築工程部的部長。大概意思就是問,依據咱自己現有的能力,這個萬人大禮堂能不能蓋起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建築有鋼筋水泥不就可以了嗎?”
建築,您還得看什麼建築?人民大會堂這個建築,大傢伙在電視上又不是沒有見過,那麼大的一個禮堂,坐多少人?
這中間沒有一根柱子,咋建立起來?你光建起來還不成,這得防震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至少在安全上要有保障。
還有講話的時候,您不能光裝一個喇叭,說話就能完事的。您要知道那麼多人開會,講話人說話透過喇叭放出去,您要保證參會的每一個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有迴音的。
還有那超大個的玻璃,咱當時能不能造得出來?
一說玻璃,您別齜牙,啥東西一變大了都是不好弄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新中國建立百廢待興,咱手頭上還有好多事要做的,所以建設人民大會堂的事,只能往後擱上一擱。
等到時間進入到1956年的時候,咱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了,於是建設一個萬人大禮堂的想法就重新被提了出來。
畢竟全國人民的代表都要聚集到一塊,一起聽黨中央的聲音,一塊討論國家大事,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那麼這個事,一直到了1958年的八月份,毛主席在北戴河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個會議上,就把建設人民大會堂的事給決定了。
而且還規定了時間,希望能在1959年國慶節的時候,人民大會堂就能夠投入使用。
當然,一塊被敲定建設的還有其他九個建築,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大劇院等等。
當然其他九個建築,咱就不說了,單說人民大會堂。
當時任務下達之後,咱離1959年國慶節就剩下不到四百天的時間了,可以說時間相當緊迫的。
您要知道,這中間咱要做的事還是相當多的,要規劃,要設計,還要施工。那那不需要時間啊。
這麼說的話,估計您沒有啥感覺,咱對比一下,您就知道了。
聯合國的總部大廈,前前後後用了足足七年的時間才建成的;這都不算啥,日內瓦還有個萬國宮,它可用了八年;還有著名的悉尼歌劇院更長,足足用了十四年。
這前後一對比您就知道,咱的時間有多緊張。
好吧,萬事開頭難,不管怎麼說,這首先第一點,咱得先敲定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圖和選址。
專業的事,咱就得找專業的人。
於是咱就向全國的建築界發出邀請,三天之內三十多位最頂尖的建築師可就來到了北京。
而他們的任務不止是人民大會堂,而是十大建築,還有對十大建築的規劃。
當時咱天安門廣場那大體的輪廓已經敲定了,南北八百米,東西五百米。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咱說人民大會堂呢?你咋就說起了天安門廣場呢?”
咋說呢?這是因為,當時咱明確說明,這建設的十大建築中至少有三座,必須安排在天安門廣場裡邊。
這三座就包括人民大會堂,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
所以人民大會堂的地方是確定的,只是具體的位置細節需要商討,而且這個商討是侷限在廣場的大小的。
好咱接著說。
您都不知道,沒幾天的功夫建築師們,就敲定了七個方案,最終經過規劃局分析彙總之後,拿出了其中一套方案,大概意思就是,天安門廣場建四個建築(上邊三個之外,再新加入國家大劇院)。
咋規劃的呢?大體就是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東西兩邊,相對地把這四個建築建起來,對稱嗎?
結果這個方案往上一報,您別說報中央了,到了市委這一關就卡住了。為什麼呢?因為人民大會堂的對過設計的就是國家大劇院,這相當於門對門啊,這可不成,畢竟人民大會堂的意義非比尋常,而且還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這顯然是不行的。
於是國家大劇院,最後就從天安門廣場給遷了出來,安排到了人民大會堂的西面。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1958年國家大劇院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確定的建設地點,並審定了設計方案,但他的籌建卻是在1996年。
好了,咱接著說。
國家大劇院遷了出去,廣場就剩下三個建築,咱中國人的建築理念當中,對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最終合二為一,放在了廣場的東邊,而人民大會堂就放在了廣場的西邊。
好吧,位置安排好了,這就剩下設計了。
大傢伙都知道廣場的寬度是五百米,這是不能動的,所以這就照成了,博物館的寬度也只能是一百四十米,所以博物館的設計只能在這一個寬度上進行發揮了。
還是那句話,咱中國人講究對稱,也就是說,咱的人民大會堂也只能在一百四十米的寬度上進行發揮了。
所以當時確定出來,人民大會堂的面積是140米×270米。
好吧,攏共三萬七千八百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那麼咱在這個建築面積上,到底能蓋出一個什麼樣的建築呢?這就需要咱的建築師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力了。
咋說呢?當時的大傢伙那是迸發了熱情,想把自己腦子裡最好的想法都給擠出來。
總之最後出來的外形有很多,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啊!要是大傢伙去瞅,都能瞅得眼花繚亂。
咋說呢?外形這個事,咋也好說,可內部設計這就遇到了麻煩。
咋回事呢?因為之前咱就說了,給出的建築面積就那麼大,這就相當於提前把建築師的想法給束縛起來了,很多東西想加就不好加。
而要求和功能呢?還時不時地往進加點,這就照成下邊說的一個現象。
咱光設計方案就足足討論了七輪,第一輪的時候,咱考慮就建設一個萬人的大禮堂;到了第二輪的時候,感覺不成,又加入了一個五千人的大宴會廳。好吧就多一個功能,這不算啥;可到了第三輪的時候,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樓也需要考慮考慮。
好吧,人民大會堂的功能在不斷地加進來,而建築師們只能在固定的建築面積中,考慮如何完善心中的所思所想。
但140米×270米的建築面積,真是太少了。
最終著名的建築師趙冬日,就提出面積這個問題先不去考慮,建築師先把心中的方案拿出來再說。
這說法一提出來,建築師頭腦中那根束縛的帶子就沒了。
最終出來的方案就是大傢伙現在看到的,凸字形的建築建構,從北到南分別是大宴會廳,大禮堂,常委會辦公樓。
人民大會堂他的宏偉,就不用小編給您做具體介紹了吧,但這宏偉的建築,他需要的建築面積可不是之前那個面積能發揮出來,必須擴充套件兩倍有餘的面積這才成。這已經不是超出原來的規格了,而是大大的超出了。
於是在這種設計下,對過博物館的面積也突破了210×340的規模,建築面積也擴大了一倍。
到了1958年十月十四號,周恩來總理剛剛從外地回來,一聽說設計出來了,這就連夜召開會議,審查人民大會堂的方案。
大傢伙也知道這個方案通過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很多小夥伴要問了:“這建築面積不是突破原來規劃的面積嗎?”
咋說呢?這裡面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點,設計出來的方案不僅採用了一般建築的比例大小,而且出來的樣子,那是氣勢非凡。
第二點,人民大會堂還安排了寬敞的中央大廳,這個大廳做個休息廳或者舉辦個紀念活動也是可以的。
整個設計,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周總理選定方案的時間是,1958年十月十五號凌晨一點。
總之,人民大會堂從選址開始,到最後敲定設計圖,就用了五十天的時間,
終於要動工了,而這個時候,咱離1959年國慶的日子,還有十一個月的時間。
您以為設計圖敲定之後,建築師就沒事了嗎?那是不可能的,之前敲定的只是個大體的輪廓,內部每一個部分細節上的設計,都要落在圖紙上先畫出來,工地才能施工。
所以施工的時候,還得等米下鍋,具體的設計圖到位了才能動。
於是就出現了,一邊設計,一邊供料,還得一邊施工的現象。
人民大會堂這剛一動工,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彭真就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要求。
咱全國人大的正式代表是在三千五百人左右,所以開會的時候,要求所有的正式代表必須坐在人民大禮堂的第一層。
而且這光坐進去還不成,光弄個座位那是不成的,每一個位置上要求搭配上一張桌子,再不行也得有一個能放檔案的位置。
當時大禮堂是一個圓形的設計,不管怎麼弄,這第一層也只能放進去兩千七百五十個座位,這可比三千五百個座位差遠了。
最終沒法子,大禮堂的樣子就設計成了一個扇形的樣子。最終大禮堂的平面施工圖紙在十月三十一號才做出來,出來的效果是三層挑臺四層座位。
一層可以容納三千六百九十三個座位,二層是三千五百多個座位,三層是兩千五百多個,主席臺還能安放三百到五百個座位。加起來能坐進去一萬人,如今人民大會堂可以進行十二種語言的同聲傳譯,議案表決即時統計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這個剛出來設計在人家這些個內行看來,應該算是初稿,要想最終定稿,您還得細細磨一遍才成,把這中間的隱患啦,細節啦還得重新琢磨一下,完善一下這才成,這才能定稿。
可時間不等人啊,施工單位那速度太快了,轉臉到了十一月份的時候,就要推進到大禮堂這個位置了,您想要琢磨可沒時間了。
就這,施工單位天天催著設計單位要圖紙,您都不知道從工地到設計院不到四公里的路程,您看哇施工單位的人,天天總有一些人往返在這條路上。
說這些,似乎咱體會不到當時施工的強度,說幾個資料,您就明白其中的難度了。
挖掘土方達到了四十三萬立方米還得以上,澆築的鋼筋水泥達到了十二萬七千立方米以上,使用的型鋼就有三千六百多噸,各種石料大理石,黃崗巖等等就有十七萬平方米。
鋪設的通風管道就有二十六公里,各種動力電纜電線四十五公里,照明用的電纜和電線更多足足六百七十多公里。
咋地?這施工量大不大,您還不能出一點錯。
咱為人民大會堂準備的設計人員就有五十多位,加班加點的設計。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那這個設計圖要琢磨一下,這咋整呢?”
咱在施工的時候,挖出了一條古河道,最後確定這是遼金時期永定河的古河道,這就要做防沉降的措施。
這就相當於在現有的一個施工環節之外,有多出了一個施工環節,而這個施工環節還必須進行,這就照成了大禮堂的施工被推遲了,這就算是給設計人員爭取了一點時間。
於是在原來的設計圖上,利用這個時間差,設計人員又好好地琢磨了一番。
總之人民大會堂的建築面積一共有十七萬平方米,而一個萬人大禮堂就佔去了近一半的面積。那麼這個面積有多大呢?您可以看成是一間可以將天安門城樓都能裝進去的超大房子。
好吧,這麼大個的房子,地面的好設計,這頂子的設計他也是個難題啊。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咱這大禮堂是沒有柱子的,您得保證安全。可光保證安全就成了嗎?這遠遠不夠的!
這麼多人在裡頭開會,而且一說開會,一時半會是不會結束的。
您想哇,人又多,開會的時間又長,咱就要考慮其中一個給人壓抑感的問題,這麼大的空間和頂棚,還要考慮聲音清晰的問題。
當時負責設計大禮堂的張鎛,幾乎請教了很多專家,最後給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太難了!”
別的不說,當時馬大猷教授根據以往的經驗,就這麼說過:“聲音處理的極限,平均下來每個人的空間是在六立方米,而大禮堂的設計人均面積達到了九立方米,要做到聽得清,這就是世界奇蹟!”
好吧,言外之意在這麼高的空間中,要想把聲音處理好,這就是不可能的事。
最終沒有辦法的張鎛,去找了周總理。
周總理想了一會,到是給出了一首詩: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別說您了,當時張鎛聽了這兩句詩,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最後周恩來給出瞭解釋:
人站在地上,並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 “落霞孤鶩”這一句,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為什麼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 出發,去做抽象處理呢?
說道最後,周恩來總理一邊比劃,一邊拿起筆畫了起來,接著說:
大禮堂四邊沒有平直的硬線,有點類似自然環境的無邊無沿。頂棚可 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徵天體空間。頂棚和牆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把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沖淡生硬和壓抑感。
於是咱就看到了,如今大禮堂穹頂上的近五百個燈孔,星星點點的如同坐在星空之下。
就這還不算,這裡頭還藏著幾百萬個小吸聲孔,所以穹頂這就像一個巨大的吸音板,能把講話人發出多餘的聲音給吸走了,所以整個大禮堂裡頭說話不帶回音的。
這就是咱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奇蹟。
咋說呢?人民大會堂整個建設工作,毛主席一直很關注的,所以在大禮堂內部裝修差不多結束的時候,也就是1959年九月九號的時候,毛主席親自來到大禮堂進行視察,具體的時間點是凌晨兩點。
在視察的過程中,毛主席就問了:“現在你們怎麼稱呼這座建築?”
咋說呢?人民大會堂其實還沒有確定的名字,但當時的人們還是依據自己的看法,給出了很多名字,比如萬人大會堂,人大會堂,還有叫人民宮的。
當時之所以沒有一個確定的名字,是因為周恩來總理就說過,等到人民大會堂建設好之後,讓主席來命名。
當時萬里把這話一說。
毛主席琢磨了一下:“人民宮這個名字中的宮舊了一些,叫人民大會堂還是好的!”
於是人民大會堂就成為了這個建築的名字。
而整個人民大會堂,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建設完畢了,如今人民大會堂走過了六十多年的時間了,依然那麼雄偉漂亮。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