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一直深受風溼、類風溼、痛風的困擾。
其實中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李東垣就曾傳播過一個方劑,名為“當歸拈痛湯”,是治療風溼熱病及溼熱腳氣的名方,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方子。
當歸拈痛湯首載於李東垣師父張元素的《醫學啟源》,後李東垣弟子羅天益在《衛生寶鑑》中也載有此方。
清代醫家張璐載《張氏醫通》中盛讚該方:“此溼熱疼腫之聖方”,後世醫家也將此方廣泛用於風溼熱痺等症的治療。
我們知道風溼、類風溼、痛風被中醫稱之為“痺症”,來自於風寒溼三氣雜至。
風為百病之長,為陽邪,穿透力很強,寒邪凝滯,藉助風力內侵,風寒交結,再加之溼邪地黏著、膠固,氣血執行不暢,累積生痛,導致關節凝滯,形成弊病。
而“當歸拈痛湯”全方位對風溼熱逐一擊破。
當歸拈痛湯組成:
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朮、茵陳、黃芩、苦參、知母、豬苓、澤瀉、白朮、當歸、人參、甘草。
當歸拈痛湯為什麼有這個功效呢?來和你一起拆分它的方劑組成
1、祛風
羌活:散寒、祛風、除溼、止痛,防風:解表祛風,勝溼,止痙。
都是與風邪有關的病症,首先就要祛風。方中首先使用羌活,它能分散風寒,祛風止痛,是祛風要藥,通行十二條經絡,發散能力很強;
而防風能夠解表祛風,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羌活一起使用更是治療風溼痺痛症的好搭檔。
2、除溼
白朮:健脾益氣、燥溼利水;蒼朮:燥溼健脾、祛風散寒;豬苓:利水滲溼;澤瀉:利小便、清溼熱。
溼邪是最難處理的,方子先用白朮治本,很多溼的產生其實都是脾胃的問題,脾胃好,溼氣少,而白朮就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之功。
《本經》:“主風寒溼痺”,從根本上斷絕溼氣。蒼朮雖然也是祛溼的,但是與白朮不同的是以燥溼為主,健脾為輔,兩者合力,既健脾又祛溼。
再加豬苓和澤瀉,都有直接利水的功效,同時,兩隻藥性偏寒,還可以清熱。
3、清陽
升麻:升舉陽氣、清熱解毒;葛根:生津昇陽
光除溼還不夠,因為溼氣容易下沉,光讓溼氣下行排出不行,還需要升發清陽,讓陽氣往上走,清陽上升了,陰濁溼才能下行。
升麻與葛根都有升舉陽氣的能力,達到生養除溼的作用。
4、除熱
茵陳:清溼熱;黃苓:清熱燥溼、瀉火解毒;苦參:清熱燥溼、利尿;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紅腫熱痛屬於常見情況,方子第四件事就是處理熱邪。茵陳常用於溼熱燻蒸而發生的黃疸病症,能除溼熱,也可以清理肝膽系統的熱邪,我們知道痛風常發生在腳趾,那是肝經所經之處。
許多關節病都可以從肺上治療,黃芩瀉火解毒,清熱燥溼,歸肺、膽、脾、大小腸經,用黃芩可以清肺毒。苦參能清理腸胃之熱,知母雖然也是清熱瀉火之物,但其效果弱於苦參。
5、補氣護脾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補氣護脾諸藥從扶正的角度來治療,但是邪氣在一起必然會氣虛,所以以人參補元氣,復脈固脫,當歸來補血活血,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來達到合理去除風、寒、溼三邪之功。
因為其中有寒涼的藥材,如果脾胃很不好,可以用此方泡腳,用此方法還有一個前提,用於風溼熱痺,寒溼之人不要用。
還要再囑咐一句,用任何方子,都需要中醫辨證,千萬不要自己亂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