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打造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9月16日上午,北京市懷柔區第六小學六年級語文組舉行了以“落實雙減政策,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主題的教研組展示課活動。
本次教研活動的第一節課由孫竹老師執教的一節習作指導課——《變形記》。本次習作的內容是發揮想象,寫一篇“變形記”。透過學習本單元的課文,尤其是《花之歌》,我們感受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變化中有著無窮無盡的樂趣。透過豐富和奇妙的想象,花朵成為自然的使者和奉獻者。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想象自己變成另一種東西,寫一寫這種變形的經歷。孩子們的想象世界本就是豐富多彩的,這次習作的話題對學生來說也許並不困難,難的是把自己的想象組織成文,把重點內容寫詳細,寫出所變形物件的個性特點來。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既能天馬行空地想象,也能有序、有趣地成文。
孫老師從單元語文要素入手,又以本單元《花之歌》為例,激發學生“想要寫”的寫作熱情,透過課外閱讀書中的三段文字,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讓學生學會了“怎麼寫”和“寫什麼”。
第二節課是趙九香老師執教《花之歌》一課。《花之歌》是紀伯倫的散文詩集《淚與笑》中的一首,詩人用花的語言來敘述大自然的話語,文中盡顯“紀伯倫風格”中的輕柔、凝練、雋秀與清新。詩人透過花語的傾心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如:“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而“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後的祭獻”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謝命運,都說紀伯倫的詩有哲理,寓意深邃,從這就可以看出,詩人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思考的敏銳來書寫人生的。
課上,趙老師抓住“從哪看出我是花”和“我做了什麼”兩個問題展開教學,指導學生在讀中進行感悟,並透過讀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作者變形為花所表達的情感。趙老師紮實沉穩的教學風格為年輕教師做了很好的示範。
課後研討中,孟校長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時效性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六年級教研組兩位老師敢於把詩歌教學和習作教學兩大難題拿出來研究的勇氣,表示大加讚賞。
最後,在張小東校長“課上得好,活動形式好,‘六有課堂’落實好”的總結中落下了本次六年級教研活動的帷幕。
活動後,本組老師一致認為要在今後的教學中落實兩位校長提出的教學建議,在習作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明確寫作內容、指導寫作方法,切實提高習作課堂的時效性,力爭多數學生當堂完成習作;在詩歌教學中,要繼續不斷探索“以讀代講、以一帶多”的課堂教學模式,向課堂要質量,把“雙減”工作落實到位。
“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兩節精彩的語文課充分展示了六年級語文組兩位老師紮實的基本功,自然的教學風格和很好駕馭課堂的能力。在本次教研活動中,每一位老師都得到了不同層次的提高。教學是一門不斷探索的藝術,老師們會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越走越好,越走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