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作者:風塵兮兮,頭圖來自:《一地雞毛》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移動裝置的普及、深入,數字經濟比重逐漸提升(如下圖所示),大資料產業也開始受媒體、輿論所追捧,並在國家未來的發展綱要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
一時間,許多行業、企業開始尋求或進行數字化轉型。以零售行業為代表,他們也慢慢注意到電商領域數字化帶來的價值:從“人找貨”變成“貨找人”(即基於使用者、商品等實體,依賴相關資料進行建模,在特定的場景下實現商品對使用者的智慧化推薦),在使用者留存、付費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部分效果資料如下圖所示)。
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參與者,我們應該意識一個準則: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數字化轉型”,而是為了數字化而轉型。現階段,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分為兩種模式:自建資料團隊和第三方資料服務。
筆者有幸在上述兩種模式的企業中都工作過,也切身體會到不同模式下遇到的問題。當全民追捧數字化轉型時,也應該注意到數字化轉型中的阻礙,本文筆者將結合“第三方資料服務”的工作實踐,談一談傳統零售行業在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問題(以下內容均為個人想法,不特指某個企業或個體,請勿對號入座。如您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第一大阻礙:服務數字化轉型的第三方資料公司
那位來自第三方資料公司的同學,請放下手裡的板磚。筆者目前也從事於一家第三方資料公司,說到阻礙,並不是號召一些企業停止與第三方資料公司的合作,而是在筆者身處的第三方資料公司中,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
在前面的文章中,筆者就提及“現公司給客戶公司設計的9張主題域儀表盤已經下架了6張,還有3張會有被下架的風險”。其實除了這些問題外,在最近的專案驗收階段中客戶也表現出了較強烈的不認可,認為我司做的儀表盤設計沒有解決業務的問題,業務方也沒有很好的用起來……
當筆者重新思考過往的工作時,答案似乎也慢慢浮現出來了。
1. 不接地氣的診斷報告
在說《診斷報告》前,我們先看目前第三方資料公司服務客戶公司的基本流程(偏技術諮詢公司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在專案調研階段,第三方資料公司會給客戶輸出一份《診斷報告》(在短時間內經過調研及第三方公司預先給定的診斷項,輸出給客戶公司的評分報告,並給出初步的解決方案介紹,部分內容如下圖所示),如果說問題從何時開始?那肯定就要從提供給客戶《診斷報告》時開始的。
筆者所在的公司經常會標榜自己有頭部電商經驗,然後拿出核心創始團隊前公司做的一套標準給客戶公司打分,並列出最佳化方案,你還別說,很多客戶公司都吃這一套。因為自己內部缺乏大資料基礎的建設,所以他們在最初會不由的懷疑自己,放低自己的身段,這像極了一段不平等愛情的開始。
可當給客戶交付結果時,客戶終於在最後開始質疑起當初讓他們接受的方案,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三體》那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只指出問題,不給解決方案那就是耍流氓。
所以你要問怎樣才是很好的服務方式?跟著客戶下到一線,才能沉澱出各行業應用的最佳實踐。若想服務好使用者,首先要成為使用者。這句 C 端產品中經常說的一句話,同樣應該讓每個做 B 端產品的朋友所銘記。
2. 權力的把控
這部分內容筆者在前面的文章曾提筆帶過,其實第三方資料公司間的競爭很大,除了搶客戶,還有搶員工,筆者在公司群經常在新人介紹的簡介中看到:大家好,我叫***,之前來自**資料/諮詢公司……
而第三方公司除了在日常宣傳、員工手冊中強調專案的保密性外,也在實際的團隊管理中貫徹落實,這裡就列出一些筆者現公司的一些限制舉措:
KA (關鍵客戶)客戶的負責人全部由總部的人員擔任,涉及到重要方向的會議身處客戶公司的人員反而無法參加,只能在安排任務前才聽到轉譯後的會議精神;
企業知識庫內容匱乏,各團隊間幾乎沒有人員、知識經驗的互動;
團隊週報、群組等資訊隱藏化,非核心員工無法知曉公司的動向……
這波騷操作後,公司很多人員確實訊息閉塞,甚至在離職後也不會給公司帶來威脅。可最終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其實,和身處客戶公司處的員工在閒聊時或多或少了解到大家都表示自己缺乏參與感,沒有主動權,就像一個工具人。這裡,我想再次分享一下俞敏洪講述管理的影片截圖:
更危險的是,這樣會導致員工缺乏工作積極性、創造力,而即使再快的火車頭,也會因為車廂的轉速限制而限制自己的轉速。
第二大阻礙: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客戶公司
“**總,您好,有時間確認一下方案嗎?”
這個場景是否熟悉?其實面對一些官僚主義化的企業客戶,我們就得需要這麼稱呼客戶。而在服務的幾個企業客戶中,筆者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特點:自發尋求數字化轉型的企業要比政策導向被動數字化的企業更加開放包容(不在乎某總、某部長、某哥的稱呼)。也恰恰在這些主管滿天飛的公司裡,筆者感受到了客戶企業內的阻礙。
1. 繁瑣低效的流程
在服務某客戶企業,我們按照網際網路公司的工作方式調研業務時,就遭到當頭一棒:我們被告知不得擅自接觸業務團隊,且調研業務團隊時必須由客戶公司的資料團隊發起,或依賴於資料團隊的調研內容直接設計。後來我們進入了比較漫長的過程:發出請求→等待→跟進→等待→跟進……你可別以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偷懶了,事實上像第三方資料公司內的每個人要負責多個專案的多個任務。
繁瑣低效的流程,還有落地開發階段。在某公司專案中(簽訂專案的合作方式是我方提供設計,客戶方負責開發)筆者主導的一款主題域分析的固化看板完成評審後,足足等了3個月都沒有訊息,甚至之前協助推動的業務同事都離職了這個看板的開發還是屬於擱置狀態。
最後就是在驗收過程了,驗收就代表著結項,結項就代表客戶公司需要向第三方資料公司繳納尾款。這時候那些著急讓我方上線看板的客戶夥伴們就不是那麼積極了,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某客戶專案一期驗收時,在通訊軟體邀請客戶公司的夥伴們參會基本上沒有響應,甚至還要跑到客戶現場的工位一天找好幾次才能找到,有時候大半天的時間就在來回走動、語音電話、打字溝通中浪費了。
2. 追求表面的炫酷
在和某大型零售企業合作時,針對經營分析系統的想法,對方更多的是追求效果的炫酷,能夠給他做一些資料大屏,放在企業大廳裡以凸顯自己的X格,如下圖示例:
這裡並不是批判大屏沒有價值,在觀測實時的彙總資料是有價值的,但進行數字化轉型時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資料的價值。
從資料本身來說,資料的價值包括準確性、時效性、全面性。資料的準確性,“定義上”是口徑清晰完整沒有歧義的;“計算上”是生產穩定且結果符合標準的;涉及到預測類的資料標籤還要關注其準召率(準確率、召回率)。資料的時效性,即資料生產的效率和及時性。資料的全面性,通俗一點就是能否包含進行探索性/統計性分析的資料(數量)。
從資料系統來說,資料的價值包括穩定性、高效性、教育性。系統的穩定性,能夠展示較大的資料量,能夠保證計算服務的穩定;系統的高效性,一方面是能夠快速計算、載入資料,另一方面是能夠快速的製作視覺化圖表或讓業務快速定位問題與原因;系統的教育性,能夠引導使用者養成觀察、分析資料的習慣,沉澱具有傳承性的模型方法。
第三大阻礙:參與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者
萬物的終點即是起點,前面說完了第三方資料公司、客戶公司,接下來就把內容留給數字化轉型的參與者,這裡也包括筆者自己。當我們看到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阻礙時,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第三方資料公司給客戶公司的不接地氣的方案,何嘗不是那個令我們驕傲的功能牛X的設計?當覺得客戶傳統、無知時,又何嘗不是因為我們誇大自己才引導客戶走向了這個怪圈?
我們喜歡看一個人力挽狂瀾的故事,卻不相信集體管理下的個體能力,所以我們的習慣是:意識中洞悉明察,現實中卻又裝聾作啞。筆者此刻也要反思,當站在制高點去點評公司與客戶時,那個自己覺得不好的設計卻最終開發落地,又何嘗不是自己想偷懶不去秉持那顆產品心呢?
當我們被功能點(多麼吸引人的方案?)、時間點(何時交付落地?)、價值點(有多少人願意買單?)籠罩時,會不自覺地只關注產品、專案,而忽視了我們最關鍵的核心點——使用者。圍繞著使用者的核心場景是哪些?資料產品對應的使用者畫像分為哪幾類?客戶的共同痛點又是什麼?至少在筆者所在公司目前沒有一人可以回答出這幾個問題,如果我們都不清楚,那最終落地的產品是服務使用者還是“使用者”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作者:風塵兮兮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