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可為時代,做有為青年
回望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用生命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新歷史。革命先烈的獻身、先鋒楷模的奮進、學者院士的探索,眾人划槳勇爭先,我們終迎繁榮昌盛新局面。這是最有可為的時代,我們當不負重託,用大有作為致敬先賢!
何謂“可為”?可為不是以法律為底線的“法無禁止皆可為”,也不是消極避世的“無為而無不為”。可為,是以時代為己任,與現實緊密結合的擔當與意志。歷史學家平勢隆郎在點評春秋戰國的風雲人物時曾說過:“人必然是時代的產物,而出類拔萃、才能非凡的人又能左右時代的發展。”這番論述足見人與時代的魚水關係。
可為是一種責任,是在發展與動盪並存的時代裡接過火炬,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成而不懈奮鬥。可為又是一種志向,是提高思想站位,毫不動搖地堅定黨的領導,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堅定意志。
孔子於亂世中尚能明道,為了大義能“知其不可而為之”;屈原在窮途末路之際猶能體恤百姓,“哀民生之多艱”;戊戌六君子面對冷酷的劊子手,仍能*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在應當為卻不可為的時代,他們鞠躬盡瘁為國為民。如今站在百年的積累之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正當有為,我們必當大有作為!
有為,當然可以是成就自我。獨善其身,不給社會添麻煩,這確可以算是最低程度的有為。但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結合,既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眾生,把自己融入社會大家庭,勇做時代弄潮兒。
民國時四起的軍閥,獨裁的蔣介石,他們只為滿足一己私慾,“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立足今朝,袁隆平、吳孟超、歐陽自遠、熊毅等院士,他們心懷天下,舍小我而將一生奉獻給國家事業。
也許他們所獲甚少,但他們卻用有為傳遞中國正能量!“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我們青年切莫躺在前人的功績簿上牟取私利,而應敢於破冰,輕視浮名,心繫國家,再創輝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為與有為二者密不可分,可為是有為的基礎,有為是可為的具體落實。“吾心吾行澄如明鏡,所行所為皆為正義。”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鋒芒畢露的必然是我們有為的中國青年!
閱卷組點評
本文能夠審視歷史,具體清晰地闡釋“有為”與“可為”的關係,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邏輯性。文章開篇透過比較,先闡明“可為”的含義,明確“可為”是“有為”的前提和條件,接著具體論述如何做到“有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此外,文章能夠綜合運用道理論證、引用論證等方法,有效增強了文章說服力與權威性。
核心亮點:富於思辨觀點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