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一路進取,一路堅守。
無論到什麼年紀,千萬不要忘記“守”的處世智慧。
01
與家人:守規矩
《淮南子》中說:“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謂圓。”
父母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不是知識、技能、禮儀,而是規矩。“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華人船王”趙錫成的家庭,曾被美國總統贊為“美國第一家庭”。
趙錫成的六個子女,全部畢業於常春藤,其中四個哈佛畢業,每個人的事業都大放異彩。
而這些成功,離不開趙錫成從小給他們立的規矩:
父母還沒動筷前,小孩不準吃飯;
晚上十一點必須回家;
父母說話時,靜下來傾聽;
自己做家務,不要讓別人伺候;
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費,要拿收據回家報賬;
宴請客人時,6個女兒都要出來接待,為大家上菜、斟酒…
人不以規矩則廢,家不以規矩則殆,國不以規矩則亂。
那些能代代興旺的家族,大多都有家族規矩。
康熙皇帝對皇子皇孫有《庭訓格言》,曾國藩對子子孫孫有《曾國藩家書》。普通人家也懂得孝順父母,敬親睦鄰。
守規矩,是我們立身處世的一張通行證。
02
對朋友:守尺度
相處是一門學問,太遠則會有疏離,太近則會生嫌隙。守住與人相處的那條邊界,是一門大學問。
王梓恆曾經說過: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
第一件事:自己的事,不要依附他人;
第二件事:別人的事,不要強加干涉;
第三件事: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很多時候,人們都無法理清各自的邊界,自己的事情任由別人干涉,別人的事自己硬要插上一腳。不瞭解對方的處境,很難理解對方的態度,這樣“關心”過度,反而更讓人反感。
人情如尺,須有刻度。
與朋友交,關係再好也要守住一條邊界。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就是不多管閒事,不該問的不要問,不該管的別瞎管。
願我們都能做到“飽知世事慵開口,看破人情但點頭”。
03
在世間:守底線
《元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宋元之際,世道紛亂。
當時有位大學者名叫許衡,帶領一眾百姓躲避戰亂。
時值盛夏,天氣異常炎熱。眾人走了半天,口渴難耐。道旁偶遇幾株梨樹,人們便一擁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許衡不為所動。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吃,許衡說:“這又不是你我的果樹,怎能隨意採摘?”
百姓笑他迂腐,說:“這世道兵荒馬亂,梨樹哪還有主人!吃也無妨。”
許衡正色道:“梨樹雖然沒有主人,但我的心卻是有主的。”
許衡守住了自己的心,也守住了自己的底線。
底線是最基本的人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人品不好,底線太低,做得再多都沒用。
守住底線,不僅在於做了多少事,更在於明白哪些事做不得。
再苦,不欺騙朋友;再累,不埋怨家人;再難,不丟掉骨氣。
無底線就無敬畏,無敬畏就無禁忌。
易中天說:“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幹;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沒有了底線,商人就會弄虛作假,學者就會指鹿為馬,裁判就會大吹黑哨。
沒有底線的人生,就像是脫韁的野馬、斷線的風箏,一失足就會陷進淤泥裡。
守住人品的底線,才能突破人生的上限。
04
於自己:守內心
王陽明,作為當朝狀元之子,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
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
同窗們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
人生總有坦途,也有坎坷,對王陽明來說,他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心”。
保持一顆平常心。在王陽明看來,平常心,就是得財不喜、失利不憂、享譽不驕、受謗不惱。
允許自己在錯誤中成長,坦然接受失敗,給心靈鬆綁,不懼無,不迷有。
堅守自己的初心。初心可以是一份遠大的志向,不論能不能變得更好,儘管去試試。
初心也許是一個簡單的願望,靠知識改變命運,靠本事贏得榮譽。
走下坡路還能堅守初心的人,才是真正強大到無可撼動的人。
沒有誰註定幸福,也沒有誰註定不幸。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一個人若總是患得患失,便無法獲得片刻的安寧;
一個人若總是向外尋找,便永遠看不到自己的本心。
守住自己的內心,才能獲得真正的富足與快樂。
來源: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