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
編者:
您好,我發現自己總是會無意識地在做一件事的同時分散注意力,腦海裡就會模擬出我接下來要做的事的場景,下意識地自我安排,設想好會發生什麼,或者說是對未知提前焦慮。
但其實我會發現,事情的發生往往毫無徵兆,任何事也絕不是像我想象中那樣發生。可即使明白這些,我還是不受控制地在腦海中去預計或者是模擬即將發生事情的場景,這樣我的內心好累,這時常讓我覺得我不能夠專注,為此我很是不安焦躁,請問這種現象應該如何看待?
期待您的答覆,感謝!
巧克力餅乾
回信
巧克力餅乾,
您好!之所以選擇你的來信回覆,因為這也是困擾我的問題,在跟朋友的交流中,我會發現存在類似困擾的人很多。最近,有個在社交網路很流行的詞,叫“內耗”。我想,這種注意力不集中也算是內耗的一種吧。
在開始對抗內耗的時候,我自己的經驗、也是一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每天留出一段時間,專門用於胡思亂想。這個小方法的邏輯類似“走渣男的路,讓渣男無路可走”,哈哈。既然頭腦總是躍躍欲試想要胡思亂想,那我們就先發制人。
我們的頭腦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擔憂,如同你所說的:腦海裡會模擬出接下來要做的事的場景,下意識地自我安排,設想好會發生什麼,或者說是對未知提前焦慮。那麼,你可以試試每天拿出半小時,什麼也不做,就專心致志地讓念頭隨處跑,它想要模擬、想要擔憂、想要憧憬,就盡情由著它跑。每天有這樣一段固定的發呆時間,會大大緩解每日繁忙生活充斥著的緊張感,有效地讓自己放鬆下來。
其次,可以試試將自己的擔憂和焦慮寫下來。比如,你所焦慮的事情最壞的結果是什麼?你可不可以控制這件事情的走向,讓它儘量不要發展到最壞的結果?如果你可以做些什麼,那麼你需要的就是行動。如果這件事情不在你的掌控範圍內,那我們能做的也只有接納。這時候可以準備幾句常用的內心os,比如“愛誰誰”“愛咋咋地”,時不時地對自己唸叨唸叨,心理暗示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
以上的這兩個小方法,是簡單的“治標”法。如果說要“治本”,可能還是要靠更加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觀念和行動的兩相配合,單純依靠意志力,也是不靠譜的。
從觀念上來講,很多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背後的擔憂與焦慮,而擔憂與焦慮的背後常常隱藏著深層的恐懼。那個恐懼是什麼?把它挖出來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專注於當下。當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這些恐懼也就煙消雲散了。對於這個問題,有些相當暢銷的書籍,比如《少有人走的路》《當下的力量》等,都有過闡釋。因為這些恐懼,我們會把焦慮與痛苦變成自我感受的一部分,因為當我們悔恨過去、擔憂或憧憬未來時,我們才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時間感。而活在當下,意味著對時間感的喪失。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中揹負著100件在未來將會或必須做的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現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而從行動上來說,我們只有不斷重複專注的過程,一遍又一遍,直至身體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肌肉記憶。如果一開始要求自己專注工作或學習比較困難,可以先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我發現自己喜歡走路、冥想、瑜伽,那麼我就儘量多地去做這些事情,做喜歡的事情更加容易保持專注,這種專注或心流狀態出現得多了,就可以試試把這樣的好狀態移植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
值班回信|走走
本文校對|盧茜
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
來信地址:[email protected](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來信主題:閱讀、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說的,任何主題都ok
回信制度:我們會在每週末,刊發大家的來信(可匿名)與我們的回信。每週由編輯部的值班編輯回信,如果你有特別“鐘意”的編輯,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編輯回信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