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從而形成了一年四季,春暖夏熱,秋涼冬寒,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當然這是因為太陽在天空中的角度不同而導致的,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到底代表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到底是什麼?
一、十二長生
古人將萬物的變化規律劃分為十二個階段,俗稱十二長生,分別為胎、養、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代表著人的一生,比如胎就是受胎,然後養了十月之後,就到了出生的時候,也就是長生。
出生之後先要洗乾淨,也就是沐浴,等到成年之時,就要舉行冠禮,叫冠帶。成年之後就可以建立一番事業了,就叫臨官。當人生到達巔峰之時,就為帝旺,走過了巔峰時期,就開走下坡路了,一直到絕,代表著十二種狀態。
這十二種狀態代入五行之後,就有了陰和陽的區別。陽順而陰逆謂之天道,比如木分陰和陽,甲木為陽,乙木為陰,甲木長生於亥,沐浴於子,冠帶在醜,臨官在寅,帝旺在卯,衰於辰,病於巳,枯於午。因為水生木,木生火,木走到火旺之地,也就燃盡了自己,結束了。
陽木燃盡之時,也是陰木出生之時,因此乙木長生於午,沐浴在巳,冠帶在辰,臨官在卯,帝旺在寅,衰於醜,病於子,枯於亥。當陰木枯萎之時,也就是陽木出生之時,陽木燃盡之時,也是陰木出生之時,陽順而陰逆。
當然其餘五行都一樣,比如壬水為陽,癸水為陰,壬水長生在申,消失於卯。而癸水長生在卯,消失於申,這正是萬物變化的規律,陽盡而陰生,陰盡而陽生,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陽生於子,陰生於午。組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太極圖。
為什麼是十二呢?
可以說十二這個數是最深奧的,地支有十二個,一天有十二時辰,一年有十二個月,一運十二世,一代文明十二會,地球繞太陽一圈約等於月亮公轉十二圈,木星繞太陽一圈約等於地球公轉十二圈,因此地球上的十二年等於木星繞太陽一圈。
那麼在太陽系中有九星,分別為:太陽、月亮、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而各個星體之間也是相互相生與相剋的關係,這就形成了古老的天運。天運三十年一小變,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為一個“大數”。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指的就是天運的三十年一小變。比如近代,從1919年的辛亥革命開始到1949年為一運;從1949到1979又是一小變,從1979到2009又是一個天運,從2009到2039年,同樣也是新的一個天運。至於是什麼,以後再說。
如果把這種時間的跨度無限放大,假如把地球誕生至今壓縮成一年的話,也就是說一秒鐘約等於140年的話,有人類的歷史在這一年中,也就相等於處於最後一天的下午,也就是一年中第365天的下午六點半左右,而有文字的歷史也就相等於一年中的最後半分鐘。
那麼在這一整年漫長的歲月中,會不會也出現過一次或者幾次高階文明呢?古人認為,這種出現的規律依然離不開五行的關係,也就是說高階文明的出現也是以五行相生的規律出現和迴圈的,當然這種屬於反向相生的關係。
比如地球屬土,如果地球文明在消失之後,下一個文明出現的地方就應該是火星,也就是說向火星轉移,因為火生土。那麼上一個文明就在金星,消失之後就到了“土”,也就是地球,因為土生金。那麼金星的上一個文明就應該是水星。當然這只是古人的一種假設。
三、陰和陽的關係
根據天運的規律,上古文明的變遷都是在代表45個星辰週期的最小公倍數週期上發生的,大約相等於兩個冥王星的週期。比如公元六世紀左右,出現了孔子,老子,佛祖等,他們的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而他們的出現與星體的位置有著一定的關係。
如果把地球分為陰和陽的話,東方代表太陽昇起的地方,屬木為陽,西方代表太陽落山的地方,屬金為陰。比如東方屬木,所以東方注重穩定,家庭和美等,而西方則注重自由發揮,自由奔放。
這兩個方位就如同地球的兩條腿一樣,想要往前走,就必須一前一後,交替迴圈,所以近代西方先邁出了一步,但是下一步,必定是東方這一步在前,只有這樣才能往前走。就像人走路一樣,兩隻腳總是一前一後,交替迴圈才行。
而這種大格局的執行規律與天體的執行環境都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有個地方叫“伏桑”,也就是太陽昇起的意思,在地支中用午火來表示。那麼辛未年的時候,午未合土,上面的辛為刀,落下來了,也就是1931年。
到了乙酉年,酉代表著下午五點到七點,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酉金在正西,其力量很強,洩掉了午火的力量,那麼日落的時候也就是敗落的時候,其地方就在湘西,小太陽要落山了,還往哪兒蹦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