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村婦有妙喻,刺史乃蛤蟆
本故事來自《魏書》卷八九,《北史》卷八七。北魏瀛州刺史崔暹,為人貪婪殘暴,老百姓都恨之入骨。一次,他出外打獵時,曾獨自騎馬到了一個村莊。
他到井邊給馬喂水,正好有一個村婦在打水,他忽然心血來潮,信口問道:“崔瀛州怎麼樣?”
村婦不知道這人就是瀛州刺史崔暹,回答說:“老百姓不知犯了什麼罪,竟然會攤上這麼個癩蛤蟆刺史!“
崔暹碰了一鼻子灰,卻又不便發作,只得悻然拉著馬走了。
02、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
本故事來自《世說新語·排調》。東晉時,由於桓溫主政,謝安便有了隱居東山、終身不仕的志向,後來朝廷多次下達徵召的命令,他估計自己已無法實現隱居的願望,便去就任桓溫的司馬。
當時有人送給桓溫藥草,其中有“遠志”。桓溫就拿著遠志草問謝安:“這藥又名‘小草’,為什麼一樣東西卻有兩種名稱?”
謝安沒有立即回答。當時桓溫的參軍郝隆在座,應聲答道:“這很容易解釋,在山時就是遠志,出山後便是小草。”以此嘲笑謝安起初隱居、終而出仕之舉。謝安聽後,面露愧色。
03、司徒有腿疾,鼎折覆公餗
本故事出自《南齊書》卷五二。南齊著名文士丘靈鞠,喜歡評論時人,有一次拜訪司徒褚淵。褚淵沒有起身相迎,只是歉意地說:“我這隻腳有病,實在不方便站起來迎接。”
丘靈鞠一本正經地說:“腳疾也是很要緊的事情,您是一代鼎臣,可不能潑翻了鼎中的餗啊。”
餗,一種用碎米與竹筍做成的菜粥。《周易》鼎卦有“鼎折足,覆公餗”的話,意思是說大鼎折斷了一條腿,把王公的食物翻倒了,是很不吉利的。鼎又是國家政權的象徵,朝廷重臣就稱鼎臣。褚是南齊開國元勳,位高望重,所以是一代鼎臣。丘鄙視褚的人品,故用雙關語譏諷他。
04、武帝愛放生,被諷假慈悲
本故事出自《舌華錄·譏語》。北魏大臣李諧到南朝梁訪間,梁武帝帶著他到處遊覽,在放生的地方,梁武帝問道:“你們國家也放生麼?”
李諧敏捷地應對道:“我國不捕生,也不放生。”梁武帝聽了,不禁紅了臉,無話可說。
放生是佛教僧侶和佛教徒為了行善積德,專門購買小動物到特定的某個場所去放。用於放生的動物本是有人捕捉的,捉了再放當作善事顯然是很虛偽的。而北朝人 卻不破壞動物的自然生活,倒是真實的功德。相比之下放生太假惺惺,所以梁武帝才感到非常難為情。
05、魏收譏客自討無趣,徐陵酬主對答如流
本故事出自《舌華錄·諧語》、《陳書》卷二六。徐陵是陳朝著名文人,能言善辯,他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北魏。正好那一日天氣很熱,在歡迎宴會上,負責接待的北魏都尉魏收用嘲諷的口吻說:“今天這麼熱,是徐常侍把南方的暑氣帶來了吧!”
徐陵馬上反唇相譏:“當年王肅(本是南朝人,因父親被殺而逃到北魏)到北魏,幫助你們建立了禮儀制度。今天我到這裡,你才懂得了寒暑冷熱。”言下之意,是南朝人在開化北方人。魏收聽了滿面愧色,不好意思再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