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全文約3000餘字,閱讀需耐心
從法印戰爭開始,整個北美大陸上就處於一種戰爭狀態;隨著當時英國、法國、西班牙分別之間勢力範圍的確定,使這些來自歐洲的殖民者們的“自由擴張”達到了極限;法印戰爭之後,英國拿下今天的加拿大&俄亥俄谷地的大片地盤。
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在北美大陸上,當時分別有新興的美國、佔據加拿大並靠支援印第安人以控制俄亥俄河谷的英國人、佔據中西部的法國人以及佔據南部的西班牙人;在這幾種勢力中,恰恰以當時新興的美國最為好戰~因為掌握了美國建國伊始的門閥們不甘心只奪回本應屬於他們的權力,而是要奪取更多的地盤;在最初北美十三州獨立時、以華盛頓、亞當斯、傑弗遜等為首的“美國國父”們心中,美國的西部邊界應該是西起太平洋,所以美國首先在西北領地上大肆擴張;在經過了一系列的軍事攻伐後,美國首先把印第安人逐步趕出了俄亥俄地區。
然而,在美國的獨立戰爭進行的同時,也揭開了那場席捲西歐大陸的、法國大革命的序幕,英法之間又一次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法國是美國能贏得獨立戰爭最重要的盟友,但美國在獨立之後則是馬放南山~陸軍縮小了規模,海軍則撤銷了,美國對法國的幫助只能是透過進行貿易,這樣商業門閥們也正好能借機發戰爭財,成群結隊的美國商船往返於美國和法國之間;但英美之間本來就是敵人,因此英國皇家海軍大肆扣留美國商船,造成美國商人的損失非常慘重,以此開始對當時的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解決問題。
美國沒有海軍,無法在一時間就和英國動武;因此,在當時的美國政府內部出現了兩種意見:以傑斐遜等為首的南方門閥要求不惜一切支援法國,絕不和英國妥協;而以漢密爾頓、亞當斯等為首的北方門閥則要求和英國和好,最後華盛頓拍了板,美國倒向了英國。
美國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使法國一怒之下開始對美國商船進行制裁,此舉正中了亞當斯等為首的、當時美國北方門閥們的下懷,美法之間進入了戰爭狀態;這次戰爭只能算是一場“準戰爭”,雙方看似架勢十足,但並沒有真正開戰,最後以外交方式進行了解決;此舉滿足了英國的要求,同時也為美國的對華貿易開了綠燈~正是在美法準戰爭之後,北方門閥們開始了當時對華的鴉片貿易;透過鴉片貿易的收益,為當時的北方門閥們其“西進”提供了所需的資金,也讓他們在財力上迅速增長,從而在經濟實力上得以徹底壓倒南方門閥。
隨著當時美國和英國之間的越走越近,引起了最初那些靠著獨立戰爭、掠取了原屬英國貴族在北美大陸上田產的南方門閥們的恐慌:因為一旦英美徹底和好,那意味著這些田產他們就必須要時刻準備著“吐出來”;以傑斐遜為首的南方門閥用盡心機,狠狠打擊了漢密爾頓、亞當斯等當時北方門閥的領袖,終於從1801年開始掌握了美國的大權;南方門閥的下一步就是等一個機會,然後和英國再度決裂。
當時的英國也有點缺心眼,明知道以傑斐遜為首的、南部的弗吉尼亞州的豪門們終於又把持美國政壇了,不僅沒給傑弗遜當政的美國政府面子,相反還公然在海上攔截美國的船隻,綁架美國的船員;大英帝國當時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當時英國在和法國開戰後人手奇缺,尤其是有經驗的海員更是稀罕;自從美國獨立後、因為來自於美國的高薪誘惑,先後有兩萬多原本服役於皇家海軍中的官兵跳槽轉業,跑去為美國商船打工了;皇家海軍在公海上攔住美國船,只要被證明不是美國人的,統統被強行抓到皇家海軍服役,總共有上萬名美國人被皇家海軍給抓了壯丁;此外,西進的美國人遇到由了英國人武裝的印第安人的抵抗,英國還憑藉皇家海軍的武裝封鎖,幾乎掐斷了美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貿易;這幾件事加起來,讓來自當時美國南部弗吉尼亞州的門閥們有了對英國開戰的理由。
此時傑斐遜作為總統已經任滿了兩屆,繼任總統的是麥迪遜;弗吉尼亞為首的南方門閥希望藉此一戰能奪下整個加拿大,把英國人徹底趕出北美大陸,這樣整個北美就完全是美國的天下了;1812年6月18日,麥迪遜在國會發布了宣戰講演。
因為上次美國和法國的交戰並沒有正式宣戰,所以這次要搞得正式一點;但因為當時美國的國會兩院中、來自“新英格蘭地區”的北方門閥們議員強烈反對,在爭論了兩個禮拜後,才以4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這份宣戰決議;這時英國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解除了對美國貿易的禁令,但那時候不是現在這樣的通訊發達~這個訊息光在海上就花了三個禮拜,在到達美國時,美國早就宣戰了。
對於這場戰爭,英美雙方其實都沒有準備好~以弗吉尼亞為首的南部門閥們盲目樂觀,認為英國正在歐洲全力對付拿破崙&法國,只要一開戰加拿大就是“我們”的了,但卻沒預料到當時英屬加拿大的民兵表現出眾,美軍根本沒能拿下對方;英國一時之間也抽不出更多人手,但卻愣是靠著海陸並進,“紅衫軍”依舊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度拿下了美國首都華盛頓、還一把火燒了白宮,但最後在巴爾的摩海陸軍齊敗,最終在一曲“星條旗永不落”的歌聲中,雙方休戰維持了戰前的原樣。
號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英美戰爭對於美國南方地區弗吉尼亞的門閥們來說,算是徹底地解決了可能存在的、英國復辟的威脅;英國正式地承認這塊原殖民地是一個平起平坐的國家了,從獨立之前就存在的、英國所在背後設定的西進限制也終於消除了;而對於美國北方地區新英格蘭的新興門閥來說則是非常窩心的,以至於在戰爭中以皮特林為首的、兩院中的北方議員們曾單獨開會,並一度提出了要“退出聯邦”的口號,美國南北之間的分裂的苗頭實際上從這時就開始了。
1814年,在麥迪遜總統倉皇逃出首都華盛頓之時,他意識到為了南北方的各種區域性利益反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是錯誤的,美國的“民兵制度”所組成的“大陸軍”根本不能和英國這樣等級的對手對壘;美國想要完成擴張,就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從這時起,南方以弗吉尼亞為首的門閥們接受了當時“聯邦黨”人關於建立正規軍隊的主張,美國開始走上了擴張之路。
美國剛建國後的前40年,是其第一階段“門閥政治”的體制得以鞏固的時期,因此也是美國曆史上政治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美國開國的“國父”們之中,華盛頓和漢密爾頓先後都曾經想過要試圖挑戰門閥政治、從而實現他們強權政府的理想,最終都以慘敗而告終;經過這幾十年的初步洗牌,無論在美國南北方,站住腳的還是根深蒂固的眾多門閥。
門閥政治的遊戲規則確立後,是否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就不成為問題了~因為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同樣符合門閥們的利益,但這個政府是要控制在門閥們手中的;美國南北各地門閥們透過擁有立法權的國會來限制政府的許可權,更限制軍隊的職能和許可權,使美軍成為了一支職業化的軍隊,完完全全服從國家、也就是當時美國國會兩院的指揮,成為了當時門閥們對外擴張的工具;但是,在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之後,美國南北雙方的門閥們之間所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美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內戰。
英美戰爭後,一度曾經在美國政壇上呼風喚雨的“聯邦黨”就此煙消雲散,但北方門閥們並沒有甘居下位;靠著經濟的發展,他們的實力更加壯大,其政治重心也從原本的新英格蘭地區步步南下,以紐約為基地,俄亥俄為觸角,從東北向開始西南挺進;而當時的美國南方門閥們在“弗吉尼亞王朝”結束後則是不思進取,其重心繼續南移,以致原本傳統的、代表著南方門閥的弗吉尼亞州基本上淪為南北門閥之間的“中間派”,成為雙方之間的合縱&連橫之地;北方門閥們正是看中這一點,才促成輝格黨的登場,推出同時有弗吉尼亞州&俄亥俄這兩個背景的哈里森,於1840年當選為了美國總統。
在哈里森死後,作為其繼任者的泰勒和輝格黨反目,使得輝格黨一度失去了白宮裡的總統寶座,但輝格黨在當時美國國會中勢力龐大,重新奪回總統寶座只是個時間問題;同時,南方門閥們也看出了這個趨勢,他們的對策則是戰爭~在1846年,美國向剛剛從西班牙殖民地中獨立出來不久的、南部鄰居墨西哥開戰。
這場與墨西哥之間的“美墨戰爭”算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場“正經八百”的對外戰爭;和美國曆史上很多次的對外戰爭一樣,這樣的一場戰爭,當時也是在美國國會兩院的一片“炒蛤蟆坑”似的爭吵聲中開始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