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特別強調避實擊虛,就是先打弱敵,等到條件成熟時再打強敵。從紅軍時代到抗美援朝戰爭,這個軍事謀略貫穿始終,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毛澤東智慧》指出:孫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避實擊虛”的謀略……毛澤東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巧妙運用孫子的避實擊虛的謀略,還在於他靈活採用“避實擊虛”謀略。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上井岡山,本身便是一種避實擊虛的行動,避開敵人力量強大的長沙等中心城市,紮根於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農村。
紅軍面對的五次圍剿,敵人都是呈四面包圍之勢,妄圖將紅軍一網打盡。敵人兵力雖多,數倍乃至數十倍於紅軍,卻有強有弱,戰鬥力不平衡,還夾雜著中央軍和雜牌軍的矛盾,這就具備了避實擊虛的條件。
《毛澤東智慧》特意將第二次反圍剿作為戰例,20萬敵軍分五路而來,毛澤東分析認為,西邊富田的第五路王金鈺部第28師和第47師最弱,因為該部是從北方調來,地理不熟、水土不服,因而決定先打該敵。
5月16日,王金鈺部剛剛進入中村、九寸嶺地區,紅軍便向其發起猛攻。這支北方部隊由於連日行軍,病傷員很多,其他士兵也大多萎靡不振,在紅軍的突然打擊下,該部沒有支撐多久便告潰敗,此戰殲敵1萬多人,打開了反圍剿戰鬥的局面。
長征開始後,中央紅軍處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危險境地,在任何一地停留的時間稍長,敵人便會從四面八方圍上來。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新獲得軍事指揮權,再次用上了“避實擊虛”。
紅軍渡過赤水進入扎西地區,蔣介石嚴令中央軍和川、滇、黔等軍閥軍隊加緊趕路,把紅軍困死在赤水河邊。毛澤東審時度勢,決定把最弱的黔軍作為目標,上演一出以東擊西的好戲。
2月11日,紅軍再次東渡赤水,向黔軍王家烈部發起攻擊。黔軍有個響亮的外號“雙槍兵”,士兵們除了一支步槍外,隨身還要攜帶一支大煙槍,吸飽了鴉片才有力氣打仗。
這樣的軍隊哪是紅軍的對手,短短18天內,紅軍橫掃1100餘里,殲滅敵軍兩個師又八個團,光俘虜就有3000餘人,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最大的一次勝利。而且還繳獲了數千支步槍,大大補充了紅軍的損耗,當然黔軍的大煙槍紅軍是堅決不要的。
蔣介石聞訊後十分震怒,親自飛往貴陽督戰,嚴令各部絕不可放跑紅軍,尤其是死守赤水河,防止紅軍殺個回馬槍。毛澤東安排一支部隊佯裝紅軍主力,向貴陽方向攻擊前進,做出威逼貴陽之勢。
這下子蔣介石慌了,貴陽城裡只有一萬多守軍,萬一紅軍主力打過來,自己來貴陽豈不是正好給紅軍送禮?他連忙命令黔軍回防,保衛貴陽和自己。
黔軍剛剛趕到赤水河邊,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被命令原路返回,正當這些雙槍兵們罵罵咧咧地拼命趕路時,紅軍第四次渡過赤水河,把幾十萬追兵甩得遠遠的,長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戰役中最精彩的一個,紅軍透過大範圍的機動使敵軍疲於奔命,露出了破綻,使紅軍得以避實擊虛,以最弱的黔軍為突破口,撕開蔣介石的包圍圈,從此擺脫了被動境地。
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始終與優勢敵軍作戰,尋找敵人的弱點、先打弱敵,已經成為人民軍隊的本能,各級指揮員都將避實擊虛當作非常有效的戰術原則,運用到各次戰鬥和戰役之中。
直到1948年底遼瀋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才佔據數量上的優勢,兵力達到300萬,超過國民黨的290萬。但是在大部分區域性戰場上,人民解放軍仍然處於劣勢,像淮海戰役是60萬對80萬,華北、西北戰場的劣勢更大。
淮海戰役規模宏大,敵我參戰兵力加起來超過140萬,實際上可以粗粗地分成三場戰鬥:圍殲黃伯韜的第7兵團、圍殲黃維的第12兵團和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
毛澤東和戰役總前委經過多次商討,決定避實擊虛,先打孤立最弱小的第7兵團,再打三個兵團抱在一起的徐州杜聿明集團。第7兵團司令黃百韜是雜牌將領,徐州各部均是中央軍,不肯拼死救援,這就給了華野各個擊破的機會。
果然,1948年11月6日戰役開始,華野各縱飛快向第7兵團包圍過來,黃百韜發現不妙後,請求距離自己最近的第13兵團李彌部等一下,以便兩個兵團靠在一起。
李彌自恃是蔣介石的嫡系,理都不理黃百韜,以執行上級命令為由繼續西撤,使黃伯韜被華野包圍在碾莊。接下來,華野一邊阻擊徐州敵軍的增援,一邊圍殲黃百韜兵團。
11月22日,黃百韜第7兵團12萬人被殲滅,華野騰出手來轉頭盯住了徐州之敵。雙方實力此消彼漲,杜聿明自知徐州已經很難守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棄徐州南撤,與其他國民黨軍隊會合。
淮海戰役充分體現毛澤東“避實擊虛”的軍事謀略,先消滅弱敵,使強敵也變成弱敵,最後一個也逃不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先打杜聿明集團,華野將不再佔據明顯的兵力優勢,又有黃百韜的12萬人在外圍搗亂,整個戰役很有可能演變成拉鋸戰。
到了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透過與聯合國軍各部交手,很快發現美軍是一個很強大的對手,南韓軍則要弱得多,便再次使出了避實擊虛的戰法。
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把美軍各師擺在戰線中央,充當進攻矛頭,南韓軍負責掩護側翼。在麥克阿瑟看來,只要美軍打敗了志願軍,南韓軍撿點漏就行了。
哪知,彭德懷專挑南韓軍下手,命第38軍、第42軍在1950年11月25日首先攻擊南韓第7和第8師團,佔領德川、寧遠等地,撕開了戰役缺口,第38軍繼續向軍隅裡、三所裡穿插,目標是切斷整個第8集團軍的退路。
三所裡被志願軍佔領後,第8集團軍陷入了全面恐慌,麥克阿瑟下令撤退,聯合國軍倉皇逃回三八線,整個戰爭局勢被徹底扭轉過來,全世界開始重新認識新中國。
第二次戰役殲敵3.6萬,其中美軍2.4萬,佔了三分之二,可戰役突破口是從南韓軍隊身上開啟的,美軍是在被動狀態下遭到我軍打擊,因而損失慘重。如果志願軍沒有避實擊虛,而是直接與美軍正面硬扛,恐怕戰果絕不會如此之大。
退到三八線後,美國人輸人不輸陣,還在嘴硬不肯承認失敗,聲稱志願軍沒有能力打過三八線。毛澤東要求彭德懷打過三八線,打破美國人的叫囂。
1950年的最後一天,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又是先挑弱敵打,第39軍116師首先突破南韓第1軍團防守的臨津江防線,然後向敵防禦縱深擴大戰果。
美軍再也無心戀戰紛紛後撤,志願軍不但越過了三八線,還在1月4日佔領漢城。這次戰役殲敵相對較少,只有1.9萬,卻具有很深的政治影響,讓全世界側目。
在抗美援朝運動戰期間,先打南韓軍隊幾乎成為志願軍的一個規律,而南韓軍隊一敗,美軍的側翼就暴露給志願軍,只好跟著逃跑。要不是美軍的火力實在太強,真不知道還會有多少美國兵要葬送在朝鮮。
繼任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在回憶錄裡寫道,這些南韓士兵把中共軍隊看作天兵天將,只要聽見他們的膠鞋腳步聲,就扔掉步槍逃跑。李奇微親自堵在公路上,命令他們停止撤退也沒用,他們已經被中國人嚇破膽了。
《毛澤東智慧》強調:先啃硬骨頭,則本來好打之敵也會變成難打之敵;先揀弱得打,則本來難打之敵也會變成好打之敵的效果。
如果美國人早點看到毛澤東的軍事謀略智慧,懂得避實擊虛的真諦,也許就不會讓南韓軍掩護自己的側翼了。所以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終於醒悟過來,把培訓南韓軍隊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花費巨資提高他們的戰鬥力,免得他們老是在戰場上拖自己的後腿。
有意思的是,國民黨軍隊被我軍的避實擊虛給打怕了,居然想出一個破解辦法。在華東戰場上,敵軍往往以戰鬥力最強的一個軍或師,如整編74師等充當硬核桃,周圍配置幾個較弱的師,美其名曰“豆腐渣戰術”。
解放軍一時半會兒啃不動硬核桃,豆腐渣部隊又抱成團,撐也能把解放軍給撐死。那解放軍怎麼辦?沒關係,瞅準機會把硬核桃給挑出來,孟良崮痛殲整編74師,豆腐渣們沒了主心骨,自然更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