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國
越國(公元前2032年[1]—公元前222年),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史記》記載其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國,又稱于越,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位於東南方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國君為姒姓越氏。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諸暨、東陽、義烏和紹興周邊地區,其早期都城即在該區域內遷移。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滅吳國,勢力範圍一度北達淮水,南入閩臺,東瀕東海,西達今皖南、贛東,雄踞東南。而勾踐本人也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期越國勢力衰弱,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所滅。
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諸暨、東陽、義烏和紹興周邊地區,其早期都城即在該區域內遷移,定都會稽(紹興)。春秋末期,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後,勢力範圍一度北達淮水,南入閩中,東瀕東海,西達今皖南、贛東,雄踞東南。
2.吳國
吳國,是周王朝的王族諸侯國,相傳始祖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1]姬姓,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約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國境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吳王壽夢時期,吳國開始聯晉反楚,國力日益強盛,至在吳王闔閭、夫差時期,國力達到鼎盛。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一眾東夷之國和楚國屬國而疆域大為擴張,成為東南霸主。吳國還曾擊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吳破楚入郢之戰攻入楚都迫使楚國遷都,夫椒之戰南服越,艾陵之戰北敗齊,黃池之會會盟晉。吳鉤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驍勇善戰、勵志報國的精神象徵。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3.東甌國
東甌國,前身是東甌部落,是漢族先民的一支甌越,位於今浙江省南部。相傳為越王無彊次子歐陽蹄所建立的國家,又名東越國。
無彊伐楚失敗後,由於其生前未曾指定王位繼承人,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閩越國,次子歐陽蹄(又名歐陽宰勳)在歐餘山之南建立甌越國,以歐陽為國姓。
公元前192年6月[1],漢廷封歐陽搖(即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世稱“東甌王”,成為溫州歷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領。歐搖改變了甌人“斷髮文身”、以蛇蛙魚蛤等野味海鮮為食的原始生活,甌地民眾為了紀念甌王騶搖的貢獻,把他當作神來供奉,希望他祛災祈福,保佑人們生活安康。甌王廟與甌王府在百姓民間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4.閔越國
閩越,屬古百越部落的一支,位於今中國福建省(包括馬祖群島和金門縣等地)、粵東(汕潮揭、興寧五華以外的梅州,以及陸豐碣石鎮、橋衝鎮、南塘鎮、陂洋鎮、湖東鎮、三甲地區)。該國是戰國時期被楚國大敗的越國(於越國)人在逃到福建粵東時,與福建、粵東的原住民七閩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的時間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214年及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10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閩越國國力達到鼎盛。閩越王城始建於西元前202年,系閩越王無諸受封於漢高祖劉邦後營建的一座王城。閩越立國後,大興冶煉業,推廣鐵器具,發展生產,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閩越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當時鐵製農具有犁、鋤、鍤、钁等;鐵製工具有斧、錘、鑿、鋸、環、環首刀、曲形鐵條等;兵器有矛、刀、劍、匕首、鏃等;並已使用得相當廣泛,普及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說明閩越國已擁有十分發達的冶鐵技術。閩越國還有較為發達的建築業、紡織業、造船業、製陶業和交通業。同時,閩越國的軍事力量也相當強大。
5.東吳國
吳國(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
孫吳領有漢末揚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後分交州東北部為廣州。孫吳大力發展經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誌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6.陳國
陳國是南北朝最後的南方政權,由於它的國土面積及時間過小或過短無法稱作“南朝”。因為當時北方的北周和北齊的綜合國力要強過南陳所以它只能算個政權國家而不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
公元557年,梁朝權臣陳霸先在建康接受梁敬帝禪讓,建立政權,國號陳。陳朝建立之初,統治範圍很小,陳霸先一方面籠絡江南士族,促進經濟發展,一方面進攻北齊,收復失地。陳霸先在位期間,陳朝政治清明,經濟有所恢復,可惜兩年後,公元559年,陳霸先即去世。陳霸先去世後,將皇位傳給其侄子陳蒨,是為陳文帝,陳文帝繼位後,消滅“梁朝”小政權,自此,陳朝成為南朝正統。陳文帝在位時恭儉勤勞,南朝陳國力尚能與北齊抗衡,陳文帝去世後,陳朝發生政權鬥爭,陳頊廢陳伯宗,自己繼位,公元573年,陳頊派兵北上伐齊,攻克壽陽,奪回部分土地。陳頊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文治武功,經濟發展,國土擴大,南朝陳到達勢力巔峰。公元582年,陳頊去世,太子陳叔寶繼位,張麗華為皇貴妃。陳叔寶繼位後,隋朝已經建立,天下一統的形式已經不容置疑。公元588年,隋文帝派80萬大兵伐陳,志在統一天下,南朝陳軍隊節節敗退,公元589年,晉王楊廣攻入建康,陳後主躲入井中,最終被俘,南朝陳滅亡。
7.吳越國
吳越國(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由錢鏐所建。都城為杭州。強盛時擁有十三州疆域,約為現今浙江全省、江蘇東南部和福建東北部。吳越國共有五位君主。
吳越國為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其建立人錢鏐為杭州人,少時無賴,曾以販鹽為盜;後應募為兵,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董昌等勢力的過程中,佔有了兩浙之地。唐昭宗天覆二年(903年),封其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吳越地域狹小,極盛時,只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有鎮海、鎮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鎮。由於地狹兵少,實力不足,因此吳越一直以效忠於中原王朝為主要軍略。在唐亡之前,錢鏐忠於唐朝;在朱溫篡唐建梁以後,他又效忠於後梁,由是亦從後梁得到了吳越國王、諸道兵馬都元帥的頭銜。後唐滅梁以後,錢鏐又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憑此,吳越便有效地防禦了周邊割據勢力對吳越國的侵擾。
九四七年,吳越將胡進思廢其主倧,以其主弟錢弘俶嗣位。九七八年,錢俶(因避宋諱,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於宋,吳越亡。從公元八九三年錢鏐為鎮海節度使算起,至滅亡前後存八十六年。
8.閔國
閩(909年—945年),五代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府(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統治區域與今福建省大致相當。
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並於長興四年(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府(福州),年號龍啟,之後閩國政變內亂不斷。閩天德三年(945年),南唐於閩國內亂時出兵將其攻滅。
9.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
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 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 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 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並向後周稱臣; 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南唐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南唐雖偏安於淮河以南,卻是五代十國時期經濟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後世宋朝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974年9月,北宋派兵攻打南唐,並於次年11月攻破其首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南唐由此宣告滅亡。
整合不易看官多多關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