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美食的人往往最欽佩國人在飲食上的智慧,從居住在遼闊大海中的魚蟹到藏匿在森林深處的蛇蟲,飛禽走獸都能被端上餐桌,而各類動物的內臟也是人們的心頭好,過去人們稱它們為下水,現今倒是會用“雜”字來替代。
各種各樣“下水”做的美食也是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無所謂生活條件好壞,喜食內臟的人依舊貪戀它們被製作出來的味道。在我國各個地區,基本都會食用動物“下水”,但各個地區的人是怎麼去製作食用動物的內臟,仔細瞭解也會大開眼界,這10個地方製作的“下水”堪稱翹楚,你吃過幾樣?
一、內蒙古羊雜湯
內蒙古坐擁廣袤的草原,牛羊成群,大草原給牛羊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養料,牛羊長得也就格外的肥美,有如此美味的食材,所以內蒙古人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牛羊。牛奶羊奶早上飲用,牛羊肉涮烤食用,剩下的牛雜內蒙古人也並未捨棄,用羊骨熬湯,羊的心、肝、腸、肺等一套羊雜清洗乾淨下鍋燉煮,些許鹽就能吊出鮮味,特別是冬天來上一碗奶白色熱乎乎的羊雜湯,加上香蔥香菜碎,喜辣的人再放些辣椒,湯鮮肉美,多樣的羊雜口感也十分豐富,有的筋道彈牙、有的軟嫩易嚼,一碗吃下去酣暢淋漓。
二、新疆羊肚包肉
廣東用豬肚包雞,新疆和田一樣來自沙漠中的美食用羊肚包羊肉。羊肚因為筋道有彈性的特點被人們當做盛放羊肉的天然器皿,經醃製過後的羊肉塞進羊肚中被埋藏在炭火燒盡後的沙子中,高達180度的沙子足以烤熟羊肚及裡面的羊肉,劃開羊肚羊肉焦香軟爛,羊肚爽滑彈牙。這是最原始的烹飪方法,如今羊肚也會被分割為小塊包裹羊肉,煮制進行單個售賣。
三、甘肅筏子和脂裹肝
甘肅和內蒙、新疆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同樣造就了羊在這裡轉化成的美味。如果說羊雜湯和羊肚包肉在西北地區都有食用,但筏子和脂裹肝卻只有在甘肅才能尋到的內臟美食。筏子因外形酷似黃河上的運輸工具羊皮筏而得名。羊心、羊肺切碎拌上蔥姜調料以及淋上西北地區常用的胡麻油灌入羊大腸內,水煮一小時後,羊雜的多重口感都被濃縮至筏子中,油潤軟糯。
甘肅祁連山的牧民則會用晶瑩剔透的羊網油來料理羊肝,富含大量脂肪的羊網油捲起剁碎的羊肝纏上白棉線,在熱水的煮沸下融化的油脂滲入羊肝,羊肝也變得油潤嫩滑,兩者相互融合相互成就脂裹肝的味道。
四、山東九轉大腸
魯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魯菜的頭號名菜必定是九轉大腸。中原地區的人們,不知為何對處理起來極為麻煩的豬大腸情有獨鍾,九轉大腸就是一個證據。九轉大腸其實本質就是紅燒大腸,也不是有些人以為的只有九個或有九道工序,而是因一些文人雅士品嚐之後感覺別有一番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稱讚廚師製作有如“九鍊金丹”一樣精工細作,故稱為“九轉大腸”。豬大腸清洗掉雜物後套腸增加大腸的厚度,再焯水煮上一段時間,煮好的大腸切段下鍋油炸最後進行紅燒。經過多道工序製作的大腸肥而不膩、鮮香軟爛久食不厭,更是呈現出酸甜苦辣鹹五種滋味,猶如品味人生百態。
五、東北三省溜三樣
闖關東,曾是山東、河北等百姓鼓足勇氣背井離鄉到現今東北地區生活,除了人遠赴東北自然還帶過去了家鄉的味道和手藝,特別是山東風味的魯菜也影響了之後東北菜系的口味和發展。老的爆三樣作為魯菜到了東北就被逐漸演化成了溜三樣,豬肝、豬肚、豬大腸經滑溜掛滷汁後,豬的下水搖身一變,豬肝滑嫩、豬肚彈牙、大腸香糯,味美鹹香、色澤誘人。
六、廣東廣式牛雜
南方地區不似西北地區善於烹飪羊肉,可能在於南方地區的羊肉不如西北的羊肉鮮美而且不羶,可是羊的夥伴牛卻在南方的沿海地區廣東一帶被吃出了名堂。牛肉分解上桌,火鍋焯燙便可大快朵頤,剩下的牛雜放入牛骨湯內煨熟,廣式牛雜從此在廣州的老西關地區誕生了。想要做出一鍋好的廣式牛雜,底湯、牛雜、醬料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牛雜經過牛骨湯長時間的煲煮,不僅沒了異味,骨湯和醬料的鮮香已經完全滲透到所有牛雜的一分一寸之中,加上燉煮的蘿蔔,為本就有多重口感滋味的牛雜多添了一味清新在其中。
七、四川麻辣兔腰
要說食用兔子應該沒有哪個地方能比得過四川,畢竟沒有一隻兔子能活蹦亂跳地離開四川。四川人吃兔子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麻辣兔頭、麻辣兔腿、涼拌兔肉丁,連小小的兔腰兔肚四川人都沒有放過。兔腰雖小腥氣卻非常大,新鮮度和火候要把控的絲毫不差才行,用上四川人慣用的麻辣烹調手法,味道香辣四溢、口感卻綿密細嫩,就像是四川的辣妹子,嬌小美麗性格卻直爽火辣。其實四川應該算得上最愛吃最會吃內臟的地區了,無論是入火鍋的毛肚、腰片、郡花,還是配雞、魚、小面的肥腸,以及聲名遠揚的毛血旺、夫妻肺片等等川菜,都足夠證明四川人對各種動物內臟的喜愛了。
八、西藏灌羊肺
一道被評為“中國菜”之西藏十大傳統名菜之一的灌羊肺,和流行於新疆地區的面肺子極為相似,灌羊肺之前要先從羊氣管處往羊肺中吹氣,檢查羊肺是否完好不漏氣,再透過氣管往內倒水反覆灌洗四次,將羊肺裡的血水清洗乾淨,才能把麵粉、雞蛋、藏蔥和水一起調製好的麵糊灌入到羊肺中,使麵糊充滿羊肺的每一個角落,最後將氣管打結放入鍋中煮熟,煮熟後的灌羊肺可直接蘸料食用,也可以切片後再入鍋炸制,炸好的灌羊肺外酥裡嫩,羊肺本身的綿密口感在麵糊的作用下也得到了昇華,藏蔥既去除了羊肺本身的腥氣,又給灌羊肺加上了一絲蔥香。
九、貴州烤小腸
《人生一串3》的開播一下子把貴州的烤小腸帶上熱搜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在貴州安順,小腸已然成為了燒烤界的“紅人”。小腸就是指豬小腸,是豬腸中連線胃的部分,豬小腸長達12-15米,最靠近胃的被稱為粉腸,靠後的一段則稱為苦腸,腸如其名,豬小腸這一部分處理不好就會出現苦味,清洗小腸就顯得極為重要了。不過小腸相比大腸乾淨沒有過多雜物,這也讓很多畏懼食豬腸的人有了選擇的餘地。小腸在經過一系列繁雜的處理後以“短小的身材”粉墨登場,放入烤盤,熱烤之下小腸逐漸變得膨脹,腸內的脂肪也開始融化四溢,被烤的滋滋流油,烤好的小腸再吸飽特調的蘸水,最後裹上一層辣椒麵,外皮脆彈焦香,內裡油脂充盈,就是一個“香”字!
十、北京炒肝兒
北京鮮少在各種美食榜單上出現,甚至被網友調笑稱為美食荒漠。雖然相比廣州、重慶這些城市的美食確實略遜一籌,但是北京也是有當地的特色美食文化在其中的,個人認為之所以被稱為“荒漠”可能也是因為很多特色是外地人無法接受的,比如豆汁兒、滷煮和炒肝兒。愛吃豬下水的人可能還會接受滷煮和炒肝兒,但對不愛吃的人來說簡直難以接受。特別是一碗炒肝兒,醬紅色的濃芡裡面藏著豬大腸和些許豬肝,喝一口下去還有著一股子蒜香。也許對外地人來說一碗炒肝兒並沒有什麼值得吃的也喝不慣,可對北京人來說腸肥肝糯、回味悠長就是地道,喝上一碗炒肝兒配上幾個包子就是舒坦!
——老井說——
食用動物的內臟向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喜歡吃的人會對各種動物內臟的口感上癮,清晨會來碗羊雜湯提神暖胃,吃麵時會加上一份大腸軟糯彈牙,吃火鍋會叫上一份毛肚、郡花鮮香爽脆,吃炒菜則會點上一份火爆腰花、夫妻肺片幫著下飯。不喜歡的人則會認為這些下水又腥又髒無法接受。愛或不愛都可以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動物內臟的食用也是我國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們幫助生活在物資匱乏貧窮年代裡的人生存了下去,人們最應該感謝大自然帶來的饋贈,有這些食物的存在才延續了生命。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