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病,打碎了一個祥和的家庭,高額的醫療費,讓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絕望中不斷嘗試,貧困中不懈努力,他用自己的臂膀獨自支撐起一個不幸的家庭。
畫面中的這個男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郭衍同,是金寨縣花石鄉石村村民。他每天工地下班後,會急匆匆往家趕,家裡2個孩子和老母親的生活起居等著他一個人來照料。一到家,做飯,收拾家,輔導孩子做作業,是他每天回到家同時需要做的三件事。
他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之前在上海打工,有些技術。每個月掙錢不少,妻子帶著2個女子和父母生活在鄉下,一家人靠他打工掙的錢,生活還不錯。家裡還蓋起了二層小樓。
然後,天有不測風雲,大兒子7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腎病綜合徵。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碎了這個家的平靜。七年來,為了給兒子看病,前前後後花了將近18萬,家裡的積蓄也花光了,妻子也承受不住壓力,扔下兩個孩子,跟他離婚了。
剛開始,孩子哭著跟郭衍同要媽媽。他沒有辦法,直接跟大兒子講明白:你媽媽走了,爸爸要到外面打工,我不會放棄你。大兒子懂事聽話,再也沒有找過媽媽。但是隻有6歲的小兒子還小他還不明白。兒子生病前,郭衍同長期在外面打工,沒有管教孩子的經驗。和妻子離婚後,離開媽媽的小兒子變得厭學,很難管教,郭衍同束手無策。
一年多前,郭衍同的老父親查出肝癌晚期,不久離開人世,剩下老母親精神狀態不佳,生活無法自理。患病的大兒子,時刻需要人照顧的小兒子,無法自理的老母親,郭衍同只能一個人苦苦的支撐,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的。他想著先把大兒子的病給治好。一牆之隔,前後屋的不同就是家庭遭遇突變的一個縮影。
郭衍同只能一個人苦苦撐起一個家,他既是養家的父親,又是照顧孩子的母親,還是照顧母親的孝順兒子。
可最讓郭衍同憂心的是,大兒子因為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導致的副作用,發育遲緩,最簡單的算術題都很難學會。這成為郭衍同心裡上的一塊石頭,他不甘心一直讓大兒子靠激素維持。為此他帶著兒子去過六安,上過合肥,跑過上海,一次次滿載希望而去,確一次次失望而歸。郭衍同每2周就要帶大兒子去檢查一次,轉2趟車,家裡去醫院一次3小時。這條路他們已經走過了上百遍,一次次診療結果也沒有改變用激素的狀況,為此家裡的積蓄也花光了,一家人陷入了貧困。
郭衍同每天忙完兩個孩子吃飯上學後,匆匆趕去工地打小時工。雖然收入微薄,但這是除了政府扶貧基金之外,全家人的唯一收入來源。他在工地拼命幹活,相信天道酬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勤勞改變家裡的狀況,讓兩個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大兒子的成績一次次讓他失望,多次留級,但他還是希望大兒子可以上完小學,讀書識字,以後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但是已經上了小寫四年級的大兒子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讓郭衍同更加焦慮,他常常擔心大兒子以後基本生活無法自理。郭衍同也意識到這不是大兒子自身不努力的問題,因此心裡更加憋屈,但有時候憋得快發瘋,他也沒有向兒子發洩過他的憤懣。
有時候是在憋得受不了,就去地裡鋤地發洩壓力。發洩完生活還得繼續。工地上沒有活幹的時候,他就尋思這個自己乾點啥,尋找賺錢的路子。他本想大兒子漸漸長大,想謀個路子,將來帶著兒子一起幹,也讓大兒子的生活有個著落,還能摘掉貧困的帽子。考察過種花,養豬,但是一圈考察碰壁下來,成本人工都負擔不起,剛燃起的希望就破滅了。
都說生活絕望到極致就會有一束光進來。縣醫院的院長吳傑在篩查中發現了郭衍同大兒子郭盛燁的病例,引起了他的關注,後親自走訪,並親自安排了郭盛燁上縣醫院做治療。很快大兒子住進了醫院,病房的環境父子兩並不陌生,大兒子對抽血化驗也早已司空見慣了。經歷了7年的四處求醫的奔波,14歲的郭盛燁在醫院的安排下終於在自己的家鄉做了一次全面檢查。
由於郭衍同擔心激素對大兒子身體的影響,給使用過民間偏方,這對大兒子的治療造成了很大影響,之前的治療也是不正規,都是斷斷續續的。這次聯絡縣醫院和省醫院的專家一起會診治療,經過多次的診斷和檢查,專家終於給出了無激素診療的方案。兒子的治療出現了轉機,這讓郭衍同更加看到了希望。
然後另一個問題也接踵而至,大兒子的病肯定需要長期治療,但是對於目前貧困的家庭又能支撐多久呢?郭衍同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在專家給郭盛燁診療的過程中,遇上了計委主任瞭解到郭衍同的情況後,說了安徽健康扶貧的政策後,郭衍同擔心的醫療費用也不成問題了。
以前他帶大兒子上大城市看一次病,少則一兩千,多則7-8千,現在不僅免去了到各處去的奔波,在縣裡就能享受最好的治療,看病的費用一次只需要花幾百,一年也不超過3000元。
接受了專家的診治後,郭衍同帶著希望回家了,這次回家路邊的風景都變得不一樣了。回到家不久,村裡的扶貧幹部給他也帶了了一個好訊息,瞭解到郭衍同想辦一個家庭養殖場養雞的想法後,給提供了小額創業貸款,金寨縣的一家養殖企業還願意提供技術培訓。
郭衍同迫不及待隨同企業的技術人員前往養殖廠看情況。看到眼前的養殖廠郭衍同彷彿看到了自己家養殖廠的未來。
2018年10月12日,郭衍同同以外一樣,早早起床,收拾好兩個孩子和老母親吃飯穿衣後,他跨上摩托車前往養殖企業接受養殖技術和防疫知識的培訓。這條彎曲的山路是郭衍同的家鄉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以前是一條求醫之路,打工之路,承載著他太多的忐忑,壓力和失望。但今天還是一樣的山路,確帶著他勃勃的野心,和滿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