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冬日裡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下班回家,舒舒服服地洗一個熱水澡,癱在床上感受被窩至高無上的溫暖。
但當你發現自己忘開熱水器,脫光了衣服與顯示屏上大大的 30 ℃ 大眼瞪小眼之時,內心的絕望之情可以說是油然而生。
不知道你是否會和我突然產生一樣的困惑,為啥 30 ℃ 不能洗熱水澡,而在 30 ℃ 的室溫下卻讓人熱的冒汗呢。
根據國家《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規定,冬季暖氣的採暖標準為 16~24 ℃,遠遠低於 30 ℃。你看連暖氣都只敢開到 24 ℃。
為什麼在冬天 30 ℃ 的洗澡水很冷,30 ℃ 的暖氣卻很熱?
首先,讓我們來搞清楚人為什麼會產生「冷」和「熱」這兩種感受。
在面板內部,存在著兩種溫度感受器,分別是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它們會將面板感受到的溫度傳遞給神經中樞,同時讓神經中樞下達指令,透過一些體溫調節方式來維持散熱和產熱的動態平衡,進而使得體溫保持在一個正常的範圍。
當溫度感受器感受到的溫度低於體溫時,大概在 30 ℃ 時,就會產生「冷」的感覺;當溫度接近體溫,大概在 35 ℃ 時,就會產生「溫」的感覺。
再回到前面的的問題,即使水和空氣都是 30 ℃,但我們的面板感受到的溫度卻不是如此。和 30 ℃ 的水接觸時,面板感受到的溫度要低於 30 ℃,所以感覺到冷;而和 30 ℃ 的空氣接觸時,面板感受到的溫度會接近 35 ℃,也就會感覺到溫暖。
圖片來源:Charmaine, Childs. Body temperature and clinical thermometry[J].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18.
這是因為當面板直接與水或空氣等物體接觸時,主要透過傳導散熱(thermal conduction)與外界交換熱量。這種方式傳遞熱量的多少取決於面板與接觸物體的接觸面積、溫度差以及物體的導熱效能等。
水和空氣的導熱效能差別很大,和空氣相比,水的導熱效能更好、比熱容更大,需要更多的熱量加熱。即使是在水不動的情況下,也需要人體散發很多的熱量才能溫暖一點點的水。而洗澡水又是流動的,如果用 30 ℃ 的水洗澡,就相當於一波又一波低於體溫的冷水從全身的面板上流過,前面來的水還沒來得及捂熱呢,又有新的水來吸取熱量,自然會感覺到冷了。
而空氣的比熱容很小、導熱能力差,很容易被面板加熱。在冬天的室內(室溫 20 ℃),我們軀幹的體表溫度一般在 33 ℃ 左右。於是在 30 ℃ 的暖氣下,我們很容易就將自己面板上薄薄的一層空氣捂暖了,讓這個溫度更接近 36 ℃ 的體溫,進而讓體溫感受器產生持續的溫覺,有了熱的感受。
簡單來說就是, 冬天的時候,我們的體表溫度好不容易千辛萬苦堅持在 30 ℃ 左右,水嘩啦啦一衝,衝破了結界,好了,這下子熱量散得更快了。不打哆嗦才怪!
原來如此,人體真奇妙~
本文稽核專家
[1] Guyton AC,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2015.
[2] Charmaine, Childs. Body temperature and clinical thermometry.[J].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2018
[3] 王庭槐. 生理學[M]. 9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策劃製作
作者:杜佳宇 | 策劃:Murphy, April
監製:Feidi | 插圖來源:站酷海洛
封面圖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