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減”下,家長卻“雞娃”之心難去?
雙減下的教育大討論,還在持續。
學而思、新東方等教培業領軍者對K9學科課程的限期關停,讓十幾年來追求“短平快”的“雞娃”式教育,開始真正的走向迴歸。
沒有了校外學科培訓,沒有了過多的作業,無論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本該是一片皆大歡喜,然而,“雙減”落地百日後,一部分家長卻不淡定了。
幾個月來,一部分學生在沒有了校外培訓班的輔導下,回家後的作業效率和質量嚴重下降,本來就有限的家庭作業,忘做率、漏做率居高不下,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對學科知識點的掌握不熟練,對後續的學習造成一定影響。
隨著雙減後第一個學期業已過半,曾經的期中考試變成了階段性檢測、自主練習,並且只有等級沒有具體分數,但是,客觀現狀確實是及格和良好的人數變得增加了。
這可不行!一想到高懸在孩子頭頂上的“兩考”利劍,家長們著急了,又開始懷念起教培了:可以幫自己管孩子,輔導作業,提升學習成績。
所以,我們看到,私教保姆、住家教師等高階一對一新教培的需求大增;我們還看到學而思的教輔材料在網上被賣空了……
一部分家長心想:別人不補但我在補,不就超過別人了嗎?另一部分家長一看:不行,我不能補,都不能補,我要舉報!
還有家長甚至公開向官方舉報投訴,要求教師也不能對自己的子女進行學習輔導,以維護所謂的教育公平。
種種跡象表明,“雞娃”的內卷式教育,還並沒有離我們真正遠去,很多家長們正在尋求各種方式迴歸內卷。
二、 “雞娃”的結果如何?
然而,“雞娃”的結果到底如何呢?
先看看家長們“雞娃”的目標:首先當然是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學;而能考上高中的,當然還想考進重難點高中,上211、985等清北名校;上了名校的,還想出國留個學鍍個金回來!
分別對應一下雞娃們的型別,那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優等生、學霸和後來的海歸了。
再看看“雞娃”們的結果:
1、第一類,當然是“雞娃”失敗
在“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觀念下,當下的很多家庭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生們的校外補課參與率就開始逐年升高,小學五、六年級達到50%,初中平均達到55%左右,孩子們在中小學的9年中至少有6年是超負荷的,被逼著、趕著學習的。
然而,過多的額外作業、刷題,排得滿滿當當的學科補課班,甚至還有奧數加強班,讓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從最開始的“那不是老師佈置的,不是我應該做的”不情願,到開始磨蹭、拖拉、心不在焉的冷抵抗,再到徹底對學習失去興趣,變得厭學甚至是心理健康異常。
結果便是,這一部分被“雞娃”失敗的孩子們,無法跨過“中考五五分流”的門檻,一部分就此棄學,過早踏入社會,另一部分進入職校,但在沒有自主、自律、自信的人格成長下,也大多學不出成就,就此走向流水線。
2、第二類,“雞娃”有所成果,擠進高中上了大學
以國內95後的第一代“雞娃”為例,研究機構發現,這些當年被父母逼著好好學習、做題、挑燈夜戰而考上大學的雞娃們,並沒有在社會上取得什麼特別突出的成績,普遍是坐著較為普通的工作,拿著普通股的薪水,甚至沒有跳出自己家族的階層。
3、第三類,“雞娃”的頂流水平:狀元、學霸
這裡的一項資料,頗為驚詫。
據教科院調查顯示:“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而教科院的另一個調查結果同樣驚人: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艾瑞深研究院的資料同樣顯示,狀元畢業後多從事高薪職業,但成才率低於社會預期。
4、第四類:一部分頂流學霸的未來
一部分頂流學霸,學有所成,要繼續有所成長,自然是出國留學了。
但數學大師丘成桐對國內留學生的印象是:基礎沒打好,還十分驕傲,不願意用功。
雖然邱大師在哈佛有意招收來自國內的博士研究生,要為自己的祖國培養數學人才。但他卻發現這些本應該是國內數學能力最好的學生,到了哈佛後的水平卻往往不夠。
丘成桐無奈表示:哈佛的博士資格考試,其他國家的學生差不多能達到滿分,而國內學生往往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數。
這也是丘成桐在中國大學發起數學競賽等人才培養計劃的原因,要從基礎抓起,培養數學人才(如今哈佛招收的中國留學生,數學水平提高了不少)。
三、 “雞娃”的方向錯了?
家長們費盡心力,“雞娃”“雞”出來的學霸、驕子們,竟然並不怎麼樣?
難道說,“雞娃”的方向就錯了?
超前學習、超綱學習、解題技巧就能讓孩子超過別人?國外有機構做過一場大規模實驗,大概能說明問題:
在德國,有機構分別跟蹤對比了100個幼兒園,其中50個以玩為主,50個以超前學習為主,多年後孩子們最終的區別如何呢?
結果發現,超前學習的孩子一開始在學習上確實有優勢,但這種優勢最多隻保持到了四年級,之後成績就是直線下滑,而且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都是遠遠不如同齡孩子的。
事實上,國內從小學中年級開始的補課、刷題,雖然在開始有些作用,但在進入了初二之後,也有很多同學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反而是那些不依靠補課、刷題的學生,更具有優勢。
既然事實一再證明“雞娃”失敗,但家長們卻又為何一直樂此不疲呢?
當然還是壓力的傳導,由於國內人口基數的龐大、每年動輒大幾百萬畢業生、用人單位長期以來對高學歷的崇拜,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向下傳導就形成了巨大的升學壓力,同時也形成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偏見,於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得不將全部精力耗費在提高分數、拼命升學上。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表示,巨大的壓力傳導下,這一階段的教育也出現了偏差,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而這種壓力的傳導,本身已經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就業壓力的家長們,率先響應,便接下了壓力棒,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
由上而下的壓力傳導下,學習的目標變成了升學,升學的目標是為了就業,就業的目標是為了賺錢,買房子,過上人人羨慕的生活。
四、 “雞娃”的大背景思考
為什麼30年3000高考狀元中,竟然產生不了一個行業領袖?
任正非有句話一針見血:都去追求“短平快”去了!
幾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讓求學、就業也變得泡沫化了,唯分數、唯升學、唯名校、唯高薪,用任正非的話來說,“年輕精英們都去追求‘短平快’去了,都去忙著多掙點錢去了”,哪裡還能耐得住寂寞和冷板凳,紮紮實實的去搞研究呢?
前中國人民大學農發院院長溫鐵軍在談教育產業化時,直指當今的高校過於追求商業利益,比如研究生、博士生都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闆,導師成為老闆,學生成為打工仔,可見高校也不能免俗“泡沫化”。
任正非談起基礎教育的現狀時表示,國內的媽媽們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乖孩子,而太多的考試、刷題又把孩子們的天性給埋沒了。孩子們沒有了自己的愛好,沒有了方向,成了被父母推著向前走的學習機器、考試機器,也因此,國內無法產生傑出的創新型人才。
比如,為了讓孩子成為學霸,很多家長就給孩子安排了一堆的提高班,其中奧數班當屬名氣最大。
但數學大師丘成桐卻在訪談中批判道:國內家長大多數只希望孩子一生平安有錢,卻不鼓勵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一些孩子明明在數學方面有天分有興趣,家長卻鼓勵他們去唸金融,因為金融能夠賺錢,這是很大的問題。
在丘成桐看來,在急功近利思想的主導下,國內的奧數培訓機構已經變成一個個工廠,培養的只是奧數的解題技巧,根本與培養興趣無關。
一句話,泡沫刺激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目標也不得不功利了。
寫在最後:
一位高中校長說,眼中只有分數,不是教育,眼中要有人,才是真正的教育。“雞娃”式的教育內卷,顯然已不符合當下和未來發展趨勢,必須要改變。
丘成桐表示,在基礎教育不紮實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的。
同樣,任正非也表示,未來我們拼什麼,就是拼教育、拼人才。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
生活中除了高考,還有詩和遠方!
那麼,首先要改變的,是誰呢?
值得反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