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資訊化時代,人工智慧迅速發展,大資料的應用給冰冷的數字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人臉識別、推薦演算法等新技術的應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社會治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元宇宙等新概念的層出不窮,又會對我們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
11月20日21:30播出的CCTV2《對話》欄目中,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公管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薛瀾,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360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就“數字經濟時代的數字倫理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
現將薛瀾教授和龔克教授的發言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從密碼識別,到指紋識別,再到刷臉識別,一方面識別速度越來越快,便利了大眾生活,另一方面隱私問題也隨之增加,如何平衡公共便利與隱私安全呢?
龔克:“我們不要把個人隱私保護問題過度擴大,社會一定會走向越來越開放,幾百年前的隱私可能不再是隱私,今天的隱私以後也不見得永遠就是隱私。從數字技術上來講要判斷它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什麼,然後就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來決定採取的安全措施。”
Q2:消費者同意隱私條款後,資料去了哪裡?
面對動輒十幾頁的隱私條款,你會仔細檢視,還是一掃而過?
龔克:“這個涉及透明度的問題,我們不清楚這個情況就會導致不安全感產生,所以現在的軟體都有隱私保護申明,但是否切實執行到了其宣告的內容,需要有專人去檢測,檢測的結果也應該是透明的。以及是不是存在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檢驗資料是否外傳。”
薛瀾:“公司收集資料以後,有沒有能力來保障資料的安全,以及能不能保障這個資料在收集來後只是為其服務所用,坦率而言,作為消費者,我們現在並不知道這個情況是如何的。”
Q3:什麼時候要特別注意隱私安全?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要求提供某些資訊的場景,那麼在什麼樣的場景中,消費者需要特別注意隱私安全?
龔克:“在要求使用你的攝像頭和麥克風(正常打電話不包括)時,需要特別注意一下。”
薛瀾:“需要小心(軟體/公司)主動發來的訊息或者提供的東西,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Q4:發展人工智慧需要符合什麼準則?
阿西莫夫在《我,機器人》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那麼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需要對人工智慧提出哪些準則呢?
龔克:“國際上有些國際組織,搞人工智慧的大公司都提出來自己的規範,我們發現這個規範裡面,其實共識是比較多的,但是現在需要各個國家,各種政府組織有明確的政治意願,坐在一起來達成一個共識,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去推動法律、法規、標準檢測的手段。”
薛瀾:“從中國的角度來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2019年推出了一個人工智慧的治理準則。我瞭解的一些公司其實都在公司內部設立了倫理委員會,他們實際上已經開始在公司內部採取一些措施,去對技術和演算法進行各種審查,保證技術的安全使用。”
Q5:如何看待“機器恐懼”?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如果機器人開始幫人做出決策,甚至取代人類給出決策,你會不會害怕?
龔克:“很多恐懼來自科幻,現實的機器人,不僅是我們已經部署的,就是我們現在研究的也還沒那麼可怕,另外現在出現的是兩類問題,一類問題是大家老擔心這個技術太強大了,所以最後戰勝人類,但是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絕大多數不是因為它太強大,而是因為它不夠強大,不夠魯棒性。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擔心將來幫助人們做決策的時候,它會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就取決於我們現在一直比較糾結的一件事,這個風險來自哪?我認為來自現在我們使用的演算法,它的可解釋性不充分。這些都是要靠技術進步來解決的,不是讓技術停滯下來。”
Q6:如何看待元宇宙?
1992年,尼爾·斯蒂芬森在他的小說《雪崩》中首次提出了“元宇宙”,這個重生的經典概念將對我們人類會產生什麼影響?
薛瀾:“元宇宙對我們人類社會來講說不定也是一個好事,其實就是把我們人置存於某一個虛擬的空間,這個可能給你帶來愉悅,可能給你帶來悲傷,可能帶來各種情感,各種體驗。所以我覺得如果元宇宙能夠跟我們人類的物質生活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我覺得那其實很了不起。因為我在想象,我們現在中國有那麼多邊遠農村的學校,如果能有這種技術的出現,讓他們能夠跟最好的學校共享一個老師上課,我覺得是很好的事情。我們人類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把這個技術往我們大家共同希望的方向去推動,去設計。”
本文素材來源於央視《對話》欄目
供稿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