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志影響健康,而健康情況也影響情志。
《內經》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就說明了情志是以臟腑氣血的氣化功能為物質基礎的,反過來又影響氣化功能,喜怒不節就和寒暑過度一樣,導致生機紊亂,影響到壽夭病已。
中醫治療情志病,在重視肝的疏洩功能外,還會重視脾胃,脾胃是治療失眠、抑鬱、煩躁的另外一個關鍵。
今天我們就來講個調節抑鬱這方面的方子——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
“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先來說“髒躁”。髒,心臟的意思,躁,心神不寧的意思。
“婦人”,指的就是發病人群,女性因為經帶胎產,常常氣血虧虛,情緒不穩定,而且比較感性,而此方出自《婦人雜病篇》所以強調女性。但男性也是同樣適用的。
“象如神靈所作。”更強調,當下的情緒是不由自主,失眠、焦慮的狀態,是不受控制的。
“喜悲傷欲哭”,指的是躁動不安、喜怒無常,不能自主、找不到原因。
而“數欠伸”,說明老打哈欠、伸懶腰,精神狀態不好。
咱們都知道,情志病對應臟腑的失調。一般情況下敏感、焦慮、多疑、抑鬱的人,往往睡眠、飲食、二便都會受到影響。此類患者,就不適合過分補或者過分瀉,而甘麥大棗湯這種甘潤平補,養心調肝的湯方就特別適合。
甘草大麥湯,構思精練,組方奇妙。僅由甘草、小麥、大棗三味組成。
首先甘草和大棗是甘味的,甘能緩急,能讓焦慮煩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甘甜又有補益的作用,可以填補臟腑虧虛。再加上甘涼的小麥,潤燥除煩。
方中重用小麥,小麥能養心液,補養心氣以安心神。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有句話說:“虛則補其母”,所以心虛可以補肝,而小麥擅長補養肝氣;夜間盜汗嚴重時,可用浮小麥取代,益氣除熱之餘還可以斂汗、止汗。
甘草瀉心火而和胃,補養心氣,和中緩急,當煩熱顯著時,常伴有口乾舌燥,手腳心熱,舌質紅,舌苔薄少者,可以用生甘草,補虛的同時亦能清熱;若感到精力疲憊,乏力倦怠,可用炙甘草,側重於溫補脾胃,益氣和中。
大棗甘溫質潤,益氣和中,潤燥緩急,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是方中重要的藥味,所以古代醫生有時乾脆簡稱此方為“大棗湯”。古代名醫應用本方有確切的作用,並有驗案流傳。
南宋名醫許叔微遇到一位婦女患了髒躁病,“悲泣不止”。他想到了大棗湯這一古方,於是備好了藥給她服用,還真靈驗,“盡劑而愈”。他將這一成功案例載於《普濟本事方》中。
南宋時,有一位叫程虎卿的,其婦人在妊娠四五個月時得了“髒躁”病,“慘慼悲傷淚下”,怎麼治都治不好。朋友管周伯告訴他說,“我家先人曾經告訴我,治這種病用大棗湯就行。”程虎卿把方子抄來,“借方治藥”,竟然“一投而愈”。婦科名醫陳自明得知後,就收錄在了《婦人大全良方》中。
甘麥大棗湯主治的這兩則病案很有代表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二十九卷論述大棗時,一併收錄。
甘麥大棗湯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補脾益氣等作用。適用於髒躁,以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實、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苔少等為主要表現。
這個湯還可以補脾胃,失眠、憂鬱、恐懼、脾胃不和、更年期綜合症等都可以用。
常用劑量:小麥15克~30克,甘草9克,大棗7枚~9枚。水煎成湯,飲湯食棗即可。而且它的味道還不錯,沒有中藥的苦味,不會很難喝。
從張仲景創制到今天,此方一直是中醫調理“髒躁”常用的方劑。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擴大了應用範圍,凡神不守舍、情志抑鬱屬於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所致者,都可以在本方基礎上加減!
辯證的要點是精神恍惚,悲傷欲哭,失眠睡不好。平時碰到這種情況的就可以推薦他吃。
如果心煩失眠,舌紅少苔,陰虛比較明顯的,可以加生地、百合以滋養心陰。
如果頭暈目眩比較厲害,脈弦細,肝血不足的,可以加酸棗仁、當歸以養肝補血安神。
由於長期工作、生活壓力過大,心情得不到舒展而出現封閉自己,出現抑鬱、失眠、焦慮等一系列精神的問題,所以抑鬱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個時候家人和朋友的陪伴非常重要,就要及時發現,儘量關心,照顧他,配合一些藥物,使他儘早走出這一段艱難的歷程。
我是@心血管範立華主任,每日分享健康知識,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問,看到後會一一解答。#健康科普##中醫##抑鬱症##入夜就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