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疲勞時,很多人喜歡補,認為補一補會有勁。個別醫生也是這樣,看見疲勞的患者就開車補藥,潛意識裡形成了一種看法,把疲勞和“虛”劃上等號了。實際上,經常疲勞不見得就是虛,比如體內痰溼重的人常有的表現就是疲勞,這樣的人往往舌苔很厚很多,或者齒痕多,裙邊舌(牙印多,像女人穿的裙子邊一樣),若誤認為屬於虛而進補,結果自然是適得其反,越補痰溼會越重。一般對於體內痰溼重引起的疲勞,應該用薏苡仁、茯苓、澤瀉、藿香等利溼化溼的中藥,用後者就會感覺一身輕鬆。
中醫對養生的態度總是很“中庸”,無論是工作還是運動都不能太多,也不能少,於是總結出了一個詞,叫“小勞”,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小小的勞累”,對此,唐代名醫孫思邈概括得很精闢:“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把握好這個“小勞”的度,一定能給你的健康加分。中醫裡說的“小勞”,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現代人比較多的問題是,體力上遠遠達不到“小勞”,而腦力上常常過於勞累,甚至達到“大疲”的程度了。這樣可就不健康了。
有些白領為了增大運動量,下了班以後就衝進健身房,揮汗如雨地跑步、跳操,常常累得渾身上肌肉拉傷,甚至腰痠背痛。這就不符合“小勞”的要求了,而是“大疲”了,這種強度反而不利於身體健康。 所以,把握“小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會讓身體出現痠痛等不適,是否因為用腦過度導致晚上睡不著覺,或者是睡不踏實。否則,就是“勞”過頭了,已經是到了“大疲”的程度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