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留言。
她告訴我,由於她胃不好,從前還得過腎炎,所以不敢貿然喝中藥,也就從未曾看過中醫。
不過儘管如此,她還是希望能用中醫的辦法幫她解決目前的難題:這就是因為戀愛失敗和找工作的事兒(估計她是個大學生),她大半年以來一直心情不好,情緒低落,吃不下飯,胸悶,晚上睡眠質量差。她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會出大問題。
看到這樣的留言,我心裡也替人家急。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一組穴位。我以前把它看成“疏肝鐵三角”,對於部分鬱證患者比較適合。我說一說,就當成對上面這位讀者的關切吧。
三個穴位,分別是膻中穴、內關穴和足三里。
膻中穴,就在我們胸膛正中線上,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處。
內關穴,左右各一,前臂掌側,腕橫紋往上兩寸地方。兩寸是多長?你三橫指的寬度,基本就是兩寸。
足三里,很好找,膝蓋彎曲成直角,膝眼向下量四橫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即3寸的位置,就是足三里。足三里左右各一。
這三個穴位,怎麼用呢?最正統的做法,是針刺。普通人,不會針刺,怎麼辦?用手指點壓。從膻中穴開始,每個穴位每側順時針揉轉點壓200下,每天早中晚各操作一次。尤其是夜裡睡覺前,務必操作一次,長期堅持,就會見到一定效果。
利用這組穴位,還有一則醫案,曾經發布在《北京中醫》雜誌上,醫家為當時北京中醫學院的前輩。患者是女性,42歲,因為工作不順而情志抑鬱,精神恍惚,飲食不佳,伴隨胸悶、脅痛、胃脹、噯氣、睡眠不好、乏力等現象。舌紅,苔薄黃,脈弦細。當時,就是利用這三個穴位,以針刺的辦法調治,治療六次以後見效。
我說一下這裡的道理。
其中的膻中穴,是人體八會穴中的氣會穴。中醫在治療一切氣機不暢所致疾病的時候,都會用到膻中穴。它是人體調氣的總開關。肺氣、胃氣、肝氣、心氣出現鬱滯不舒,它都可以調節。
其中的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有很好的安心神、理氣機的功效。中醫常用它治療心絞痛、鬱證和癔病。尤其是在治療肝鬱氣滯導致的情志抑鬱不舒時,內關穴幾乎是必用的穴位。也許你會奇怪,心包經上的穴位,怎麼可以疏肝理氣呢?原因是,肝為母髒,心為子髒。肝氣不調,可以透過調節子髒應對。“實則瀉其子”,就是這個道理。
其中的足三里,我們都知道,有健脾養胃的功效。肝鬱氣滯的人,往往脾土受克。所以,透過刺激足三里,起到健脾之效,可以防止肝鬱進一步傷正。另外,也可以透過健脾土,來養肝木。只有脾胃生化充足氣血了,才能進一步滋養肝體。增進肝氣的柔和條達。
總而言之,這三個穴位配合,對於長期精神不快,苦悶抑鬱導致的胸悶、失眠、多夢、便溏、食慾差、脅肋脹痛、胃脹、噯氣、心慌、乏力等一系列問題,有調治作用。對於生活在快節奏下的當代人來說,是養生的有效辦法。
當然了,我說過,這三個穴位,最好是利用針刺的辦法來刺激。如果用指標療法刺激,儘管也會收效,但肯定來得緩慢。這就需要我們形成習慣,長期堅持。按壓的時候,別嫌疼,以能耐受的最大力道來進行。與此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地調節自己的心態和生活方式。
好了,這個辦法,我就說這麼多。希望這一點小小的知識,能夠幫助你改善心境,調節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