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半球的紐西蘭,由於千萬年的島嶼隔離,遠離大陸,孤懸海外,這片淨土早在一千多年前毛利人登陸之前,還處於爬行動物和鳥類的天下,島上沒有哺乳動物。這裡成為鳥類的天堂,有著很多奇特古怪的鳥類,比如曾經的世界上最大的鷹--紐西蘭鷹,曾經的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恐鳥等等,在人類踏足這片土地以來已經有將近一半的本土鳥類滅絕。
在紐西蘭還有世界上種類最多的不會飛的鳥類,比如奇異鳥,鴞鸚鵡,當然還包括已經滅絕的恐鳥。這些鳥類的祖先原本都會飛的,在千萬年以前它們飛臨紐西蘭島,由於這裡沒有哺乳動物天敵,加上食物資源豐富,宛如世外桃源,它們便在這裡安了家,久而久之,逐漸的褪去了翅膀,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強壯的腿,便於在地面上奔跑。
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
鴞鸚鵡是紐西蘭特有的鳥類,也是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它們有翅膀,但羽毛和其他會飛翔的鳥類不同,羽毛稀鬆,也沒有控制飛翔能力的龍骨,所以肌肉不發達,因此不會飛翔。和紐西蘭其他的鳥類一樣,長期在地面活動,具有強壯的腿部,利於地面快速奔跑。
紐西蘭大約在一千多年前毛利人登陸之後,帶來了一些哺乳動物,如狗,貓等,這些動物被引入紐西蘭之後,對當地的一些不會飛的鳥類造成巨大的生態災難。當然,造成紐西蘭本地諸多鳥類消失的加速劑還是作為後來入侵者的歐洲殖民者,他們來到紐西蘭之後,不僅大肆捕殺島上的稀有鳥類,為了發展毛皮生意,還引入的小型的鼬科動物,白鼬。
原本這些鳥類可以快樂地生活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裡,隨著這些兇猛的哺乳動物來到之後,它們的悲慘命運隨即開始了。恐鳥在19世紀滅絕了,奇異鳥也一度到了快要被吃乾淨的地步。鴞鸚鵡也好不到哪裡去,由人類登入之初的數十萬只,到1995年,僅剩不到51只,其中50只分布在一個孤立的小島上,這個島上由於管控,沒有哺乳動物的入侵,它們才倖免於難。截止到今天,這個小島上的鴞鸚鵡種群已經上升到了200只左右。
什麼是近親繁殖
近親繁殖,通俗點說就是親緣關係較近的個體之間的繁殖。當物種的種群數量減少到一定的範圍內時,相互之間的近親繁殖將不可避免。一直以來,在很多的動物身上,近親繁殖帶來的惡果是顯而易見的,優良基因流失,繁殖出來的後代,對環境適應能力弱,疾病增多,久而久之,這個種群將不可避免的滅絕。
比如我國大連蛇島上的蛇島蝮蛇,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島上的這些蝮蛇近親繁殖現象也很嚴重,它們應對環境的能力變得很脆弱;我國引進的普氏野馬,在引進前當初在歐美國家動物園裡的400多隻普氏野馬都是他們在我國新疆地區和外蒙古荒原捕捉過去的倖存後代的後裔,由於長期圈養和近親繁殖,這些普氏野馬面臨著抵抗力低下,疾病增多,壽命短的致命問題。
鴞鸚鵡近親繁殖反而促進了基因的改良
可以說,關於近親繁殖的影響幾乎都是消極的。而最近,來自瑞典和紐西蘭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基因組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表明,他們對現存孤立小島上的鴞鸚鵡進行了基因測序,驚奇的發現,這種不會飛的鸚鵡經過萬年的島嶼隔離和近親繁殖,並沒有積累有害的基因突變,反而慢慢的消除了這些潛在的危險基因。這個結果讓科學家們感到極為震驚。
作為世界上最為瀕危的鳥類之一,這樣的訊息對於鴞鸚鵡來說,是一個積極的訊號。科學理論認為,在小種群中,有害突變可能會累積,從而導致生物滅絕的風險增加,這也是大多數滅絕生物經歷的情況;但也有可能透過近親繁殖暴露的有害基因變異透過自然選擇從種群中消除,這一過程被稱為清除,當然也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有可能經歷數百代的時間。研究人員發現在鴞鸚鵡上的研究結果正符合這一可能性。
研究人員表示,針對這項研究結果的發現,可以用於保護和增加剩餘的鴞鸚鵡種群,例如透過基因資料可以篩選出對後代最有幫助的育種個體。雖然目前來說,鴞鸚鵡仍然處於極度瀕危的狀態,但積極的一面讓科學家對這個珍稀鳥類的復壯有了更多的信心。因為不僅是對鴞鸚鵡,還可以參照在其他瀕危的物種身上,某些情況之下,即使孤立了數百代,小種群也有可能存活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遺傳缺陷會消失,高度的近親繁殖可能並不一定意味著該物種會註定滅絕。
尾聲
鴞鸚鵡雖然大部分的種群都在一個孤立的小島上,但是在其他地方還存在一隻獨立的雄性個體。這隻獨立的個體很有可能帶有有用的遺傳多樣性,是否會讓它和島上的個體進行繁育,這將是科學家接下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科研人員也擔憂,引入外部的遺傳多樣性會破壞原本的遺傳結構,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